被山麻雀選中 包住包吃生態友善柑仔店

近年來山麻雀數量銳減,全臺估計未達2千隻,已是「瀕臨絕種」一級保育類動物。山麻雀生態友善商店「生毛樹19號」柑仔店老板娘黃惠瑜指出,山麻雀數量幾近滅絕,代表環境出了問題,這是生態警訊!
「生毛樹19號」位在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為了守護山麻雀,黃惠瑜化身山麻雀守護員,巡守山麻雀巢穴、整備糧食,「包吃包住」,希望牠們不會消失。
山麻雀跟一般麻雀有什麼不同?為何要復育山麻雀?黃惠瑜說,剛開始她也不懂,「我們是被山麻雀選中的。」當時居家後方有塊地,用粗糠覆蓋是為了養地,剛好山麻雀們喜歡。保育單位發現後希望租地作為觀察保育基地。
山麻雀會在粗糠堆裡群聚、覓食。牠們是雜食性,吃小米也吃害蟲,替農夫減少蟲害,是維持生態平衡重要功臣。「山麻雀是生態指標,當牠的數量幾近滅絕,代表我們的(淺山)環境出了問題,這是生態警訊!」
黃惠瑜了解山麻雀重要性後,便開始在自家後方茶園朝友善耕作前進,另一邊的茶園則採無農藥施作。不只提供山麻雀食源,由於山麻雀是次級洞巢鳥,不會挖洞,依賴現有鳥巢、樹洞、電線桿孔築巢。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委託嘉義縣野鳥學會架設人工巢箱,透過瑞峰社區發展協會加入「生態給付」成立山麻雀巡守隊,巡視巢箱,幫山麻雀提供安全繁殖棲地。
全臺數量未達2千隻瀕危
山麻雀常見於日韓、中國華南地區,無族群危機;然而臺灣的山麻雀屬於「瀕臨絕保育動物,在臺灣中海拔農作區出沒,推估因棲地破壞、耕地減少、巢位及食源不足、外來種威脅,其中,慣行農法造成山麻雀覓食草生地及昆蟲減少,導致生存受威脅,全臺估計數量未達2千隻。
黃惠瑜與先生早年在外地打拚,長輩年事高了,於是回山上接手家中農藥行,每當有當地農友來買農藥,他們就趁機宣導「友善農耕」,建議施肥降低農藥毒性、減量使用對鳥不友善的農藥。
曾有人質疑黃惠瑜,「賣農藥跟做保育衝突?」她坦言,確實為了做友善棲地,稍微影響(農藥販售)收入,但「我先生也認同,用農藥首當其衝就是農民受害,選用弱毒性農藥,不只對鳥好,也是爲我們自己的健康著想。」
有了先生在背後支持,黃惠瑜便能更放心的當一個「傻瓜」。她笑說,當初是嘉義縣野鳥學會夥伴們,每週上山觀察山麻雀、裝設塑膠管巢穴到處奔波宣導,「就是傻傻的愛著這片土地」,「如今我也是(傻瓜)一員」。
有些農友起初抱持觀望,甚至不看好,近年已有十幾位農友響應,加上政府生態給付支持,農民更有動力。
生態給付與友善農耕
「生態給付」是指透過政府獎勵,鼓勵農民針對重點保育類物種採用環境友善耕作。給付包括:有機補貼、棲地維護、環境營造、設備架設、通報與巡護監測等,對於參與瀕危物種棲地保護的農友,給予「生態薪水」作為農損補償。
目前臺灣符合生態給付物種包括,石虎、草鴞、水獺、水雉、臺灣黑熊、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游蛇、食蛇龜及柴棺龜等10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友善農耕」則是更廣義的友善生態策略,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採取更「自然」的耕種方式,介於「有機」與「慣行農法」的耕作策略,實際作法包括輪作、短長期作物混作、農廢再利用等,讓土地得以休養生息、降低環境破壞,又能兼顧生產經濟的方式。
友善、減藥茶香鳥鳴共存
山麻雀主要棲息於鄰近山村聚落、農耕地及森林邊緣淺山環境。山麻雀是留鳥,回到瑞峰時間約在每年3月~8月,進入繁殖期,但高山茶園通常會施用農藥,造成汙染,棲地遭破壞。
透過當地茶農、嘉義縣野鳥學會、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等單位共同努力,林保署將山麻雀納入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劃設「阿里山淺山農地保育軸帶」,推廣茶園減藥課程,協助茶農選擇對鳥類毒性較低的藥物。
鳥會則在社區推動友善棲地設置,林保署、水保署媒合茶農在茶園周圍種植小米,擴充山麻雀回到梅山繁殖期的食源。
但是「經濟」方面,怎麼替友善農法的農民開創支持道路?
企業加入復育 減輕農民負擔
「生態保育這條路很不好走」,走了近10年,「每當我快堅持不下時,總是會有許多貴人拉我一把」。黃惠瑜分享,林保署、水保署經常會來跟農民提案,「不管是參加小農市集、企業合作案、品牌結盟等,他們都很幫忙。」
他們媒合企業與農友合作,採購原料、開發產品上市,透過媒體曝光,讓農民投入生態復育時,不用擔心收益問題。
上個月,水保署媒合連鎖便利超商,推出一款山麻雀棲地共享「雀語金萱茶」,串聯社區保育與商業通路,嘉義縣政府也大力支持,還舉辦了一場上市記者會。
「活動後(有了曝光),更多農友來問我,要怎樣才能加入?」黃惠瑜說,「這時我就可跟他們介紹,加入生態給付的方式。」形成生態、農產、企業,三贏循環鍊。當然,企業友善農業產品,仰賴民眾支持,企業獲利就願意與小農持續合作,更多農民與企業加入,對保護生態就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