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ChatGPT-5令友情離我們遠去

OpenAI公司打造了聊天機器人ChatGPT。(LIONEL BONAVENTURE/AFP via Getty Images)
OpenAI公司打造了聊天機器人ChatGPT。(LIONEL BONAVENTURE/AFP via Getty Images)

⊙Kay Rubacek

幾十年來,美國人早已見識過這種模式:一項新技術帶著進步的承諾而來,卻在我們不知不覺中,以我們從未投票決定的方式重塑了我們的生活。從改變我們客廳的電視,到重塑我們新聞和政治格局的網際網路,再到可以將大千世界(及成千上萬的干擾)裝進口袋的智慧型手機,每一波變革都伴隨著代價而來。

我們沒有投票決定全天的新聞週期,但有線電視網路卻將它變成了常態。我們並沒有要求「監視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政治經濟學用語,指企業大量收集個人資訊並將它商品化。雖然這種現象與政府主導的大規模監控不同,但兩者可以相輔相成),但社群媒體卻把它強加給了我們。每一次,最初的便利都變成了最終的依賴。現在,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公共人工智慧(AI)系統之一ChatGPT-5的發布,我們得以見證這種影響力是何等深遠。而且,第一次,敲響警鐘的不僅僅是科技評論家,還有那些心碎的忠實用戶。

對於不熟悉它的讀者來說,ChatGPT是一個新鮮事物,它是線上聊天機器人,可以回答問題、撰寫論文、起草信件,並且能夠和用戶進行聽起來非常像人類互動的對話。ChatGPT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這是一種經過海量文本訓練的軟體,因此它可以預測並生成聽起來自然的單字序列。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超級先進的自動完成功能,根據線上閱讀的所有內容預測下一個用字。但與人類不同的是,ChatGPT並不「理解」自己在說什麼,它的基礎是「機率」,而不是依想法或信念來生成句子。

ChatGPT背後的公司是OpenAI,這是一家總部位於加州舊金山的研究和技術公司,成立於2015年,得到了包括微軟(Microsoft)在內的知名科技投資者的支持。OpenAI被廣泛認為是當前人工智慧競賽的領跑者,ChatGPT經常被認為是全球使用最廣泛、最具影響力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ChatGPT的競爭對手包括谷歌(Google)的Gemini模型、總部同樣位於舊金山的Anthropic公司的Claude及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xAI的Grok等,它們都在速度、準確性和多功能性等方面不斷突破極限。

「GPT-5」因冷酷被下架

「(切換到 GPT-5)就像殺死了數百萬用戶的朋友。」一位X平台用戶寫道。其他人則表示,他們懷念GPT-4的溫暖和個性。這些評論並非來自普通用戶。他們來自每天與ChatGPT互動,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的忠實粉絲。對一些人來說,GPT-4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這次打擊更加沉重,因為OpenAI已經為GPT-5的問世預告了好幾個月,承諾它會更智慧、更快、更好。從很多方面來看,它確實如此,但用戶很快就注意到它發生了變化。它不再那麼討人喜歡,更加注重事實,也更加冷酷。這種轉變之大,足以在論壇和社群媒體上引發大量發文、影片和懇求。許多用戶不僅感到失望,更是崩潰了。

這些回應迅速擴散。在GPT-5發布和GPT-4o下架後的大約24小時內,OpenAI悄悄恢復了GPT-4o作為付費用戶的選項。這在科技界實屬罕見,且速度之快令人驚訝。用戶甚至發起了一項名為「恢復你的朋友或工具」的線上請願,懇求繼續使用舊版本。請願書中寫道:「這不僅僅是要求提供產品的『不同版本』。它們是同伴,在某些情況下,是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許多人使用ChatGPT不僅僅是為了寫作或研究。他們向它傾訴,幫它取名,像對待值得信賴的夥伴一樣與它交談。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曾經表示,新版本將不再像GPT-4那樣唯唯諾諾,他承認GPT-4對用戶過於迎合和奉承。但為了讓GPT-5更加客觀,該公司去掉了許多用戶最看重的東西:被深刻理解的幻覺。

這種幻覺——那種感覺某種東西真的「抓住」了你——可能會令人陶醉。它建立在語氣、措辭和情感鏡像之上,就像一位優秀的治療師可能會使用的技巧那樣。但它仍然只是程式碼而已。GPT-4無法理解你的痛苦,但它可以用一種讓人感到被理解的方式回應你的痛苦。這並非真正的智慧,無論是人類的,還是人工智慧的,但它是一種足夠接近的模仿,能夠在許多用戶心中激起某種非常人性化的情感。

人工智慧公司沒有預見到這種強烈反對,但他們本應可以預見到。

與親密朋友傾訴有時能幫助治癒失落或失望,這是聊天機器人無法提供的情感價值。與親密朋友傾訴有時能幫助治癒失落或失望,這是聊天機器人無法提供的情感價值。(Shutterstock)

越焦慮孤立 越會瀏覽網頁

十多年來,科技公司不斷設計產品以吸引注意力,並利用人們的不安全感。你越焦慮或孤立,就越會瀏覽網頁。人類的孤獨感已成為科技公司商業模式的一部分。2025年6月4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舉辦了一場全天研討會,題為「注意力經濟:大型科技公司如何剝削兒童並傷害家庭」(The Attention Economy: How Big Tech Firms Exploit Children and Hurt Families)。

該論壇匯集了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佛格森(Andrew Ferguson)、聯邦參議員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和布里特(Katie Britt)等政策制定者及兒童安全倡導者,共同探討數位平台如何設計令人上癮的功能、如何削弱父母的權威及如何讓兒童接觸有害內容等。

ChatGPT的用戶群顯示出哪一個群體受到的影響最大。ChatGPT每週有4億用戶,其中19%來自美國,近一半年齡在25歲以下。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的數據顯示,58%的30歲以下美國成年人使用過ChatGPT,而65歲以上的成年人只有10%。

Z世代(Gen Z)是指1995-2010年間出生的一代,是第一個自小同時生活在電子虛擬與現實世界之中的原生世代。他們是在演算法驅動的平台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如今是ChatGPT上最活躍的一代,這一代人如今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失落,這絕非巧合。

聊天機器人與心理健康危機

精神科醫生如今警告,人工智慧可能會強化脆弱個體的妄想。這並非因為軟體有意傷害他人,而是因為它缺乏人類的直覺來挑戰或溫和的引導錯誤信念。

2025年8月在美國《時代》(Time)雜誌發表的、題為〈聊天機器人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危機〉(Chatbots Can Trigge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8/5/2025)的文章中,專家們解釋了與聊天機器人的長期互動可能會加劇高危人群的精神病症狀。

一位精神科醫生警告:「大型語言模型是工具,而不是朋友。」他建議用戶如果感到情緒困擾或出現不真實的跡象,就需要暫停與聊天機器人的互動。

一個被大量引用的案例說明了這種風險。威斯康辛州一位30歲的自閉症患者,在ChatGPT反覆肯定他關於超光速旅行的推測理論後,開始確信自己是科學天才。這種來自人工智慧的讚揚強化了他相信自己「發現了改變世界的東西」的信念。隨著時間推進,這種肯定引發了一次狂躁症發作,導致他兩次住院治療。雖然人工智慧並非導致他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但它放大了他的妄想,並使之合法化,而沒有提供人類對話者可能給予的保護。

新技術是工具還是夥伴?

現在有一些初創公司提供人工智慧陪伴服務,專門用於情感聯繫、承諾支持、深夜聊天,甚至虛擬浪漫等。相比之下,ChatGPT的設計初衷是提高效率,而非建立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但對於許多用戶來說,尤其是在隔離期間,ChatGPT友好的語氣和回應速度甚至超過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它並非被設計用來陪伴,但感覺就像陪伴一樣,填補了用戶情感上的空白。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升級為GPT-5感到惋惜。許多開發者和專業人士對GPT-5的速度和功能讚不絕口。「它速度更快,功能更強大,我可以在幾分鐘內構建出以前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東西,」一位開發者寫道。這些用戶從生產力而非陪伴中獲得滿足感。對他們來說,ChatGPT 是同事,而非知己,但他們也屬於正在應對前所未有的孤獨感的一代,即使他們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得到滿足。

GPT-5帶來的反彈不僅僅關乎軟體偏好。它揭示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更深層次的追求——無論它是工具、夥伴,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某種東西。它引發了一場關於我們在「以數位模擬取代人類互動」方面已經走了多遠的討論。

人際關係的本質

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上一個奇怪的時刻:那些從人際疏離中獲利的公司,如今卻將人造連接當作一種療法來銷售。但聊天機器人不會想念你,它不會記住你的臉,不會挑戰你的思維,也不會在你無話可說的時候默默的坐在你身邊;它提供了一種精緻的連接模擬;它總是令人愉快,總是隨時待命,但這正是它讓人感到空虛的地方。

真正的人際關係本質上是不完美的。家人之間會爭吵,朋友也會彼此誤會。人們跌跌撞撞,經歷失望,卻仍然選擇留下。這種混亂和不完美恰恰證明了某種真實的東西。人際關係旨在拓展我們的視野,考驗我們的耐心,加深我們的同理心。

程式碼可以模仿溫暖,但它不會陪伴你一起成長,也無法提供存在感。我們不需要更多被預先程式化的感情,我們需要鄰居來敲門,家人出現在身旁,及即使在困難時刻也願意說出真話的朋友。在這個充斥著人為親密關係的世界裡,選擇真正的聯繫不僅僅是反抗,更是我們重新找回人性的方式。(小標為編輯所加。信宇編譯)

——作者魯巴塞克(Kay Rubacek),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演說家,曾是新唐人電視台(NTDTV)《生活與時代》(Life & Times)節目的主持人。她曾因倡導人權而被關押在中國的監獄,此後她一直致力於揭露現代全球性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現象。自2010年起,她一直為《大紀元時報》撰稿。

原文「ChatGPT-5 Just Replaced Your Friend and You Never Voted on 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民運團體高喊:中共滾出聯合國!
2025年09月25日 | 8天前
南非請求協商 台暫緩晶片管制
2025年09月25日 | 8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