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琴 教師:學生斷崖式減少

中國經濟持續下行,曾象徵中產家庭「標配」的鋼琴教育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清盤」。圖為客廳內的鋼琴。示意圖。(記者曾蓮/攝影)
中國經濟持續下行,曾象徵中產家庭「標配」的鋼琴教育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清盤」。圖為客廳內的鋼琴。示意圖。(記者曾蓮/攝影)

【記者方曉/綜合報導】

在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曾經象徵中產家庭「標配」的鋼琴教育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清盤」。隨著家庭財富縮水,「每個孩子都該學鋼琴」的全民信仰一去不復返。從鋼琴製造商到一線教師,整個產業鏈都陷入寒冬,甚至連高收入家庭也開始對微小的學費差價斤斤計較。

上海博主「海上心聲」近日採訪上海「00後」鋼琴教師張女士。張女士表示,她從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兼職教鋼琴,因為趕上鋼琴熱,教鋼琴行業很火,九年來幾乎天天教課,但近年隨經濟下行,從2024年起,她明顯感受學生少很多。她老闆的鋼琴行也大幅縮水,從兩層樓縮減為一層,因為課沒那麼多,學生斷崖式減少,都在流失。

路透社去年曾報導,鋼琴教師劉紅宇6年前在北京開辦音樂教室,2018年狀況好時,有70名學生,並聘請了兩位全職教師和兩位兼職教師。但疫情爆發後,需求快速下降並持續低迷,如今僅剩30名學生與兩位兼職教師,她擔心付費課程結束後,是否還會有學生留下。

家長現普遍不願預付長期課程的費用,他們一方面擔心自己的經濟安全,也意識到許多學校已經破產。一位業界人士分析,當前「北上廣深房價鬆動,大廠裁員名單越來越長」時,學琴這種「頂級吞金獸」已從家庭的「必要投資」變為「可削減投資」。

狂熱過後鋼琴黃金時代終結

在鋼琴熱的時期裡,「每個孩子都該學鋼琴」成為全民信仰。2010年代,中國曾是全球鋼琴產業中心,據《經濟學人》統計,巔峰時期中國有超過4千萬琴童,占全球八成;2019年鋼琴年銷量突破40萬架,產值逼近2千億元(人民幣,下同)。

2012年5月底具國資背景的珠江鋼琴率先上市,當年產銷突破13萬架,全球市占率超過25%;20天之後,浙江寧波的海倫鋼琴也成功上市,成為「中國民營鋼琴企業第一股」。

在湖州、宜昌等地形成巨大的鋼琴產業集群,僅湖州洛舍鎮便有114家相關企業,從業人員約4千人。當年琴行、培訓機構在其中賺得盆滿鉢滿,鋼琴老師成為當年最滋潤的職業之一。

然而,這股熱潮在2024年戛然而止。根據統計,當年有超過7千家琴行倒閉,鋼琴年銷量垂直下跌,相比高峰期直接腰斬。

2025年進入更嚴峻寒冬。第一季,中國僅有的兩家鋼琴上市公司業績雙雙爆雷:海倫鋼琴淨虧968.48萬元,同比下滑逾154.56%;珠江鋼琴淨虧5,168.47萬元,同比下降162.52%。

一位資深從業者在社群平台發影片說,「鋼琴是一個比房地產還難的行業,如今淪落到製造鋼琴的、賣鋼琴的、教鋼琴的全都乏人問津、集體下崗。」

消費降級 迫使孩子放棄鋼琴

上海的張女士表示,教課的收入相比之前也變少了,疫情後課費回落至200元/節,人們的消費普遍降級了。她說,「有家長直接跟我說:我們家收入水平已經跟不上了,家裡有兩個小孩,覺得太吃力了。不得不讓孩子放棄學鋼琴。」

張女士觀察說,這兩年家長的態度也轉趨佛系,就是現在上課變少了,要求也變低了。北京一琴行老闆無奈說,「去年是崩盤,今年是清盤。」鋼琴清倉潮湧現,「原價5萬元的鋼琴,現在5千元都沒人要。」

今年6月,剛從廣東某音樂學院畢業的鄭女士表示,「為了我學鋼琴,父母前後花了大概幾十萬,畢業出來機構只給我3千元底薪、課時費提成35%,還經常招不到學生,這太諷刺了。」

富豪也斤斤計較50元差價

張女士提到,鋼琴熱時期,學生來自各種家庭背景,一些樸素的爺爺奶奶帶著孫子來學琴,是本著讓孩子多一個興趣愛好的目的來學的;而現在來上課的孩子都是來自於高收入水平的家庭。她說,孩子的家庭住別墅、豪宅,有豪車,即使這樣的家庭,家長也會斤斤計較50元課費差價。他們認為學鋼琴不值得這麼貴,他們不想再大把的投入金錢在小孩子身上。

張女士認為自己是自由職業者,她說,自己的同齡人、同行們都在工作,因為不工作就沒錢。儘管作為「00後」家裡至少兩代人的托舉,但是大家都面臨內捲的壓力。◇

延伸閱讀
烏克蘭拒中共參與安全保障
2025年08月22日 | 10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