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 正反交鋒核廢處置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23日投票,中選會13日舉行第四場意見發表會,反方代表、20歲的自學生吳亞昕表示,目前台灣仍無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且恆春斷層穿越核三廠場址,面臨的地震強度是921大地震的三倍;正方代表、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則指出,用過的核燃料棒可先放在核電廠內,且最終處置的問題也有了科技解方。
黃國昌表示,非常多國際友人不斷提醒台灣,至少需要保留一座核能發電廠,才能夠在國家安全遭受威脅時,提供基本的電力需求。他提到各國狀況,包含美國總統川普5月宣示重振核工業的基礎;歐盟6月公布核能發展新藍圖;日本今年也宣示2040年核能發電要達到總發電量的20%。而台灣有高達七成的民意支持核三廠在通過整體安全評估後繼續運轉。
針對核廢料處置問題,吳亞昕表示,目前只能將核廢料放在核電廠內,也還沒找到最終處置場,地質科學也早就確認核三廠下方是活動斷層,這些都是科學事實,希望黃國昌能說明核廢料放哪?如何克服斷層問題?如何面對核災風險、世代正義帶來的挑戰?
吳亞昕:核三廠在活動斷層上
吳亞昕指出,全球在福島核災後開始意識到核電安全的重要性,紛紛提升地質安全的標準,台電也對核三重新進行地質調查,並在最新報告中指出,被歸類為活動斷層的恆春斷層直接穿越核三廠場址,並且距離反應爐不到900公尺。
她表示,台電報告中指出,核三廠可能面臨的地震強度是1.384g的加速度,足足是921大地震的三倍以上,但核三廠原本的耐震設計僅0.4g,後雖將部分設備提升至0.72g,但遠不足國際標準,若要把核三廠的耐震係數提高到1.384g,究竟要花費多少金錢、時間?
吳亞昕強調,耐震補強不能解決全部的風險,地震的危險不只搖晃,斷層錯動會直接造成地表變形,也可能使建築物傾斜倒塌,因此就算建築物再能抵抗搖晃,也無法解決核三廠蓋在斷層帶上的風險。處理活動斷層帶上核電廠的案例,包括美國選擇直接將核電廠除役,將核廢料遷移;日本則是明文規定不允許重啟運轉。
黃國昌:核廢料處置有新技術
黃國昌回應,用過的核燃料棒在最終處置前,可以安全存放核電廠內,乾式儲存的存放年限至少40年。至於最終處置問題,如今科技已經有了解方,今年6月經濟部跟台電前往芬蘭、瑞士參觀高階放射物處置廠,也簽下合作備忘錄,協助台灣規劃接下來的廠址。
他說明,在全球核廢料處置技術的發展中,一項嶄新的技術「深孔地質處置」(DBD)已成為主流選項,不是理論上的創新,在國際間已經獲得實證,展現出高度的安全性與可行性。DBD是用鑽井技術將高階核廢料直接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深的結晶岩層,利用天然地質屏障進行長期隔離,不僅節省空間,減少施工風險,也大幅降低人為入侵的可能性。
黃國昌說,台電已經清楚表示,核一廠已經拆除關鍵設備,核二廠因燃料池已滿、用過的核燃料棒甚至無法從反應爐爐心取出,無法更換,所以目前核一、核二沒有延役的可能。而核三廠燃料池還有存放空間、能夠放562束核燃料棒,供應三個週期的發電,每個週期18個月,核三廠的室內乾儲在未來3到5年完工後,就能將燃料棒移入,核三廠也能接續運轉,不用面臨燃料池塞滿燃料棒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