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併發精神行為 老翁成天妄想媳婦偷錢

亞大附屬醫院精神科醫師吳佳錚指出,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的腦部退化性疾病,也會伴隨出現憂鬱、焦慮、失眠、躁動、妄想與幻覺這類「精神行為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提供)
亞大附屬醫院精神科醫師吳佳錚指出,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的腦部退化性疾病,也會伴隨出現憂鬱、焦慮、失眠、躁動、妄想與幻覺這類「精神行為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提供)

【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

78歲李翁個性樂天開朗,但近兩、三年來,頻頻出現異常行為,如總是愛重提往事、吃過飯卻抱怨都沒煮菜,最近甚至懷疑媳婦偷藏錢又在飯裡下毒、半夜起床東翻西找存摺,兒子無奈之下陪同就診,經檢查確認是「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目前全台約有35萬名65歲以上的失智長者,就是每百位65歲有8位可能患病,其中約三分之二會出現至少一種精神行為症狀,最常見憂鬱、日夜顛倒、焦慮、重複行為以及妄想,尤以「被偷」、「被害」最常見。

 

亞大附屬醫院精神科醫師吳佳錚指出,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的腦部退化性疾病,常見的症狀不只包括記憶衰退、判斷力下降、語言或方向感變差等「認知功能障礙」之外,也會伴隨出現憂鬱、焦慮、失眠、躁動、妄想與幻覺這類「精神行為症狀」,往往讓患者與照顧者雙方都陷入巨大壓力。

 

吳佳錚表示,透過認知功能量表篩檢後,察覺患者短期記憶已有明顯退化跡象,進一步安排抽血與腦部核磁共振影像檢查,也發現他的大腦顯著萎縮,最終確診為輕度失智症合併憂鬱與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經溝通後,患者願意接受抗失智藥物等多方治療,並向家屬說明照顧技巧與衛教指導,患者數月後病情逐漸穩定,原先深夜起床藏錢、控訴家人的妄想大為減少。

 

吳佳錚呼籲,許多長輩因病識感缺乏,不認為自己生病,照顧者若採取責備、糾正或強硬對抗,反而會引發更多衝突,因此若能提早發覺上述症狀,盡早就醫評估,就能有效延緩病程、穩定情緒、減輕家庭負擔。

 

為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建議可藉由維持規律作息與睡眠品質、培養運動與社交習慣、多從事腦力活動(如閱讀、下棋)、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飲食,同時控制三高、避免抽菸酗酒。

延伸閱讀
失智症2新藥納健保?衛福部長允評估
2025年06月23日 | 2個月前
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上)
2024年11月12日 | 9個月前
失智非正常老化 照顧勿輕忽
2024年09月19日 | 1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