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困境 求優化 平安養老關旗下19公司

今年第二季以來,中國的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養老」)陸續裁撤19家中心支公司,中共官方日前核准靳超出任「平安養老」總經理,平安保險則持續推進「銀行+保險」策略。分析認為,這是當前中國經濟困境下,平安養老為求生存的優化轉型,整個養老保險業面臨挑戰。
19家機構關停 營運體系「瘦身」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文件顯示,截至2025年7月中旬,平安養老已撤銷位於滄州、承德、天水、駐馬店、綿陽等五地的中心支公司,另有14家中心支公司處於退出流程中,待後續監管公示完成。公司未對撤點行動作出公開評論,不過據中文財經網站「金融界」判斷,相關機構多集中於非核心城市,業務體量有限,盈利能力不足。
《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近年來包括泰康養老、國壽養老在內的多家養老險領頭機構,均啟動「增核心、減邊緣」的機構瘦身策略,反映出行業整體在面對全國經濟困境時,正從粗放式擴張轉向精細化運作。
分析認為,平安養老密集關停19家中心支公司,在公司層面可以看作「戰略優化」和「效率提升」,但它確實也可以被視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不景氣的一個外在反映。
中國經濟壓力 傳導至養老險
根據平安養老2025年第一季償付能力報告,公司保險業務收入55.0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8.67%;但同期淨利潤逆勢增長61.92%,達8.08億元,在行業中位居前列。利潤改善主要源自兩方面:一是投資端回暖,權益類資產收益顯著上升;二是成本端收縮,服務據點撤銷和壓低營運費用帶來財務緩解。
不過從年度數據來看,傳統業務正面臨下行壓力。2024年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65.95億元,同比下降4.2%;淨利潤為-37.22億元,虧損主要來自短期高收益產品退場後的空窗期。
監管評級承壓 客戶有信任問題
儘管償付能力指標充足,截至2025年第一季末,平安養老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仍達333.48%,遠高於監管最低要求,但其風險綜合評級仍為C類,主因在於:一、2025年第一季涉訴案件78起,同比增長40%;二、上半年被監管機構處罰12次,累計罰款217萬元;三、2025年投訴量同比增長45%,其中68%最終轉化為司法程序。
個人養老金帳戶增長乏力
在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平安養老帳戶增速不及行業平均。據《中國基金報》統計,企業年金客戶數較2024年底減少8%;個人養老金方面,開戶人數較2024年底僅增長3.2%,人均年繳費不足3千元,遠低於國家政策設定的長期發展目標。平安養老在個人養老金市占率已從2023年的第三名下滑至2024年第七。
與此同時,公司在「保險+醫養」生態構建方面進展緩慢。相比之下,泰康養老2025年新增養老社區床位1.2萬張,服務能力明顯領先。平安養老尚未建立成規模的實體網絡,護理人員數量僅為泰康的約1/3。業界認為,服務能力不足將持續限制其在高端養老市場的拓展潛力。
人事調整 延續「銀行+保險」戰略
7月30日,中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核准靳超擔任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這一人事變動,意味著平安養老進入新一輪管理層調整週期。據公開資料顯示,靳超曾在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機構擔任要職。此次調任延續了平安集團近年來在高管人事安排上的一貫策略:強化銀行與保險的業務融合。
分析人士指出,靳超的上任,意在進一步推動養老金管理業務與集團旗下銀行財富管理、私人銀行、資管平台之間的資源聯動,提升客戶服務的鏈條深度與黏著性。
「大家養老」連年虧損轉讓
平安養老的轉型困境並非個案。事實上,整個專業養老保險行業面臨類似挑戰。北京聯合產權交易所資訊顯示,早在2024年7月,成立於2019年的大家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家養老」)就掛牌轉讓33億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00%。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林漢垚報導,大家養老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386.93%、403.51%,遠超監管最低標準,但其近兩年卻連續虧損。
2022年和2023年,大家養老分別虧損1.32億元、1.59億元。根據2024年第一季償付能力報告,大家養老第一季虧損達1.37億元。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大家養老持續虧損且虧損有加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