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縣府推母語宣導 走進部落用族語說水保

為順利走進原鄉社區宣導水土保持,屏東縣政府水利處聘請部落村長或耆老擔任翻譯老師,用生活化、在地化的方式與族人溝通交流,讓生硬的水保法規,變得「聽得懂、說得出、做得到」的行動,做好水保甚至成為部落長輩的生活日常。
縣府水利處於獅子鄉丹路文健站舉辦水土保持教育宣導活動,由熟稔族語且深耕地方的戴桂香擔任翻譯,透過排灣族語傳譯,讓現場50多位族人能用熟悉的語言,理解水土保持與土地利用的基本觀念,許多長者表示,「族語翻譯讓大家更聽得懂水保宣導內容,而且跟自己的生活真的息息相關。」
「我們不會說『山坡地』,但說『斜坡、幾度』大家就懂了。」戴桂香說,面對原本陌生的法規詞彙,會轉個方式,用白話又貼近生活的語句翻譯,讓長輩聽得懂,也比較敢問問題、分享經驗;相信讓族人聽得懂的語言,就是建立信任的開始,也是在地人願意開始理解、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家園的第一步。
與會黃阿嬤表示,透過母語翻譯,了解原來我們的土地開發如果沒有做水保申請,也會遭受相關罰則,除清楚認識土地使用方法外,也知道有相關補助可以申請。「以前都覺得這些跟我們無關,現在知道是保護自己也保護我們的土地。」
縣府水利處表示,屏東9個原鄉多位於山坡地,若缺乏正確的水保觀念,一場強降雨或風災就可能造成坡地崩塌與災害。為此,縣府團隊持續辦理社區宣導,說明山坡地使用的注意事項、補助申請方式,以及相關法規,幫助族人在合法合宜的前提下,開發使用土地。
水利處指出,過往宣導常因語言落差,艱深專業術語造成長者理解有限,無法真正掌握法令的核心,自2023年起,水利處引入母語翻譯制度,透過熟悉的語調、文化脈絡,讓水保的意義在日常中慢慢發酵,現場常能看到長輩在族語轉譯後主動參與討論,展現高度認同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