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違規審議 化學科帶便條紙遭疑舞弊不計分

大考中心24日討論考生違規情形,其中違規樣態最多為未攜帶應試有效證件,且未於時間內送達,占比近四成。當中有一位考生在考化學科時,攜帶黃色便利貼,經確認是寫化合物的酸性值大小比較,為本次考試範圍,經大考中心認定存在舞弊行為,該節成績不計分。
大考中心24日針對考試違規樣態舉行試務作業執行概況說明會,由大考中心主任張新仁主持。
據大考中心統計,今年考區提報考生違反試場規定,當中違規樣態最多為應試時未攜帶應試有效證件,且未於時間內送達,總計有49件、占總體違規件數39.52%;其次為考試鈴聲響後考生攜帶手機,且未完全關機,計20件、占16.13%;另外,考試鈴響畢後未停止作答也有15件、占12.10%。
另外,本次考試經閱卷組提報,違反答題作答規定考生總計91件,張新仁表示,作答區若填寫與內容無關的文字或符號,都屬於違規,像是有學生在作答區,寫上「辛苦了」,或畫了一條彎彎的線,都遭扣一級分。
另在違規樣態中,有一名考生在化學考試時,經監考人員發現,考生抽屜裡的網狀筆袋,有一張書寫數條疑似化學式的黃色便利貼,考區及考服處都建議扣減三級分。
後經化學科研究員檢視後,大考中心副主任黃璀娟說明,經確認,便條紙上寫的是化合物的酸性值大小比較,為考試範圍的內容,但這次考試沒有出題。張新仁經確認後,認為此案存在「舞弊情節」,應加重處分,最終大考中心也決議該節「不予計分」。
歷史科第14題全面送分
大考中心:命題不夠周延
據會議資料,大考中心已於7月23日,在網站公告反映試題意見的回覆內容,總共收到49件意見,涉及共36題,討論後只有歷史科第14題送分。
歷史考科第14命題為一位西方學者認為,伊斯蘭教自創始之初即承認某些社會不平等,並在聖典中認可,近代伊斯蘭世界湧現社會和宗教運動,試圖推翻存在身分高貴與低賤、富有與貧窮、阿拉伯與非阿拉伯間的藩籬,以其違背伊斯蘭教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
考題進一步詢問,但仍有部分群體之間的不平等,「不曾」受到上述運動的質疑,四個選項分別為白人與黑人、男人與女人、軍人與平民、農人與商人。
大考中心回覆表示,命題時有努力避免去脈絡化及加深刻板印象的敘述,由於一道試題從鋪陳說明到形成設問,只有數行文字,面對涉及宗教教義、性別、意識型態等內涵相對複雜而深刻議題,有時不易兼容並蓄、並陳各方論述,因而出現思慮不夠周全疑慮。
大考中心在諮詢專家學者意見與討論後,考量此題提問使用「不曾」一詞,不夠周延,決定「所有到考生均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