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合作復育海草「貝克氏鹽草」

「貝克氏鹽草」是重要的固碳生物,亦為小型無脊椎動物庇護所,卻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在台灣僅零星分布於西南沿海潮間帶,總面積不足3公頃。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劉商隱選定七股「六號小島」小規模移植,盼能建立復育技術。
劉商隱指出,貝克氏鹽草是台灣自然分布紀錄的易危海草物種,其植株雖小,卻能提供沿岸水質淨化,提供底棲生物棲地、穩固底質等生態系功能,但台灣地區長年來缺乏系統性研究,目前只有在嘉義白水湖、好美寮及台南七股潟湖北堤等地有零星分布,總面積不足3公頃,因此急需規劃復育策略,避免發生地區性滅絕。
在海保署海洋保育ESG平台媒合下,劉商隱團隊攜手南山人壽、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台南社區大學共同推動貝克氏鹽草復育計畫,參考國際珊瑚復育經驗,導入「苗圃」概念,小規模移植至台南七股遊客中心六號小島,並同步展開基因多樣性、生理健康監測與環境因子分析,盼能建立一套適用於台灣氣候與地形條件的復育技術規範。
然而,海草對環境高度敏感,包括水深、光照、沉積物、流速與鹽度皆為影響其存活與生長的因素,是復育技術的挑戰之一。劉商隱說明,「六號小島」具備沙泥底質、緩和水流、適度日照,及人為干擾較少等特性,為適合貝克氏鹽草復育的理想場域;預計將在一年內完成5次以上移植與監測,每次布設約15塊草皮,總計種植約一張特大雙人床以上面積。
劉商隱強調,貝克氏鹽草作為沉水性海草,具有良好的碳封存潛力,若能成功復育並增加野外族群數量,不僅符合台灣碳中和政策,也能藉由生態系修復增加生物多樣性,不僅可作為其他海草與海岸物種保育範例,也可進一步作為政策制定參考與教育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