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自由之都 藝術家移民的臺美之緣

如果說緣分是絲線,那麼線上串連的就是一個個特別的人,尤其在美國的新老移民,都有精采紛呈的故事。像台美文藝協會(TAAC)執行總監李美華、「紐約爸爸」黃再添、匈牙利藝術家Steven Balogh等相遇,為TAAC與藝術家的牽絆增添不少佳話。
時光回到30年前,1995年的李美華(Luchia Meihua Lee)仍是一名剛踏入紐約社會的臺灣女孩,紐約的皇后區(Queens)是她新生活的起點。最初她只是作為文化外交祕書來到紐約,她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暨首席策展人、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文化專員,並擔任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TCCNY)臺北畫廊策展人。
時常來往美國與臺灣的李美華,並沒有想過在美國落地生根,直到她遇見生命中的幾個貴人,有在工作上無私扶持的前輩,有惺惺相惜的好友演變為終生伴侶,這些珍貴的身影,成為她的精神支柱。
紐約文化路途 貴人相助
紐約皇后博物館(Queens Museum)有個命名「臺灣藝廊」(Taiwan Gallery)的空間。為什麼鳳毛麟角的臺灣藝術家,能夠在紐約知名的博物館內有一席之地?
「Queens Museum是我成為獨立策展人的重要之地,因著2004年『聯結』(Nexus)展覽的舉辦,分享臺灣藝術家在紐約的創作,探討移民適應新生活的過程中心理調整或轉變。隨後紐約臺灣人逐步參與社區的各項展覽活動。」李美華道來20年前往事。
她在1994年第一次訪紐約及之後派駐紐約擔任文化外交人員,工作期間,她遇到了緣分特別的貴人Tom Finkelpearl。Tom任職Queens Museum館長期間,李美華得到多個獨立策展機會,甚至在新館擴張時,他提議建立臺美藝術基金,後來命名「臺灣藝廊」。藉由基金的成立,獲得展現臺灣各項藝術活動的機會。
為實現各族群與美術館的融合,Tom也促成臺美非營利組織成立,同時提供辦公室的行政協助。社區領袖、律師陳隆豐與李美華,多次斡旋討論宗旨、設立。TAAC終於2014年在Queens Museum舉辦超過350人的開幕盛會、展覽與演出。
尋找支助 黃再添慷慨解囊
李美華講述人生中遇到的第二位重要人物。「2004年的Nexus展覽過後,雖然活動很成功,但得到的補助不足以支出這個25位藝術家的國際展覽開銷,只能自掏腰包。在瀕臨破產的狀況,展覽開幕後,只能去打工一年賺零用收入。」之後她意識到人生不能就此渾渾噩噩過忘了初衷,開始全新籌劃藝術展覽主題及找尋支持。
就在這時,臺派人物廖宏亮帶了2千美元到她家交給她,說是代企業家黃再添(Patrick Huang)給她的小小心意。他囑咐,「黃大哥也不是有錢人,但他很支持臺灣的文化藝術,這2千塊交給你,支持你繼續把藝術活動做下去。」李美華很感動,也有了動力繼續從事藝術工作。
隨後多年,黃再添一直是她堅強的「後盾」,到近10年成立TAAC,從第1年到2025年進入第11年,是唯一沒有退出的人,每年都會給予2萬美元(約新臺幣61萬元)的支持。
黃再添是紐約臺灣社區僑領人物,被譽為「紐約爸爸」、「紐約黃大哥」。他推動成立全美第一座臺灣會館,全心投入美國臺灣人社區工作。尤其是他自掏腰包購買物業,在2003年成立布魯克林藝站(Brooklyn Artists Studio),提供訪問紐約的臺灣藝術家免費短期住宿,這裡成為孕育臺灣藝術家的搖籃。TAAC成立後,許多臺灣藝術家前來美國展覽和創作,BAS就成為藝術家們的「聚腳點」。
「黃再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很有經營的頭腦。」李美華說,「我們做藝術的對金錢沒什麼概念,我記得在籌劃Nexus展覽時,他那時候就幫我們在Queens Museum召集臺灣社區人士募款餐會。」由她介紹展覽理念,再將每位藝術家介紹給大家認識,並說出要做的作品內容等,也同時放映幻燈片介紹藝術創作,讓社區人士接觸美術館也認識藝術家,從而贊助展覽。
李美華提到,當時就覺得他很有理念,也對藝術圈有特別看法。後來TAAC成立後,他也不斷幫助找尋不同的藝術贊助者。其實臺灣藝術家在紐約是非常小眾的群體,能夠提供展示平臺,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舞。
逃離蘇聯鐵幕見證人
紮根紐約多年,匈牙利多媒體藝術家Steven Balogh如此形容黃再添,「他是一位慷慨大方、內心溫暖、富有反叛精神的人。他聰明、堅強但又謙遜,像鋼鐵般不屈不撓堅持自己的原則,並始終信守承諾。同時,他也非常支持藝術家與藝術計畫。」
談及與臺裔美國人的相遇,Steven Balogh回憶起2016年的一次展覽,「Patrick和Luchia一起前來參觀,我們在活動中認識後,一起共進晚餐,進一步了解後,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口中的Patrick就是黃再添。
畢業於臺大社會系的黃再添,1973年赴美攻讀政治社會學。留學期間,被當時國民黨學生誣指為政治異議人士,被列入「黑名單」無法回臺。等待整整18年後,他才有機會再次踏上故土。後來他的這段經歷與Steven Balogh分享後,他們個人的經歷如同濃縮的歷史,相似的背景讓兩人惺惺相惜。
Steven Balogh於1954年出生於匈牙利一個被迫遷移的家庭,原名Istvan Balogh。童年時期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看到共產政權的紅色恐怖,家產遭沒收,身分被當時的社會主義政府標籤為「階級敵人」,甚至被驅逐出布達佩斯。他的生命從一開始便與壓迫、流亡緊密交織。
他描述,「我出生於蘇聯占領下匈牙利最黑暗的時期,當時的鐵幕將國家封鎖起來,設有地雷區與鐵絲網,密不透風。鐵幕的建立並不是為了保護公民免受外敵侵害,而是為了將人民困在裡面,不讓他們踏出蘇聯這場人體實驗的封鎖區。」
他提到,1956年匈牙利革命與自由戰爭期間,蘇聯坦克在布達佩斯街頭橫行,成千上萬人被殺,數以萬計的人被囚禁、拷打。「當時沒有言論自由,甚至連思想自由都不存在,到處都是告密者,恐懼深植人心。我家在1961年才被允許搬回布達佩斯,當時城市裡還有許多布滿彈痕的建築,商店空蕩蕩的,很多基本食物都嚴重短缺。而媒體只能刊登經過審查、批准的文章與圖片……」
他仍記得,在節慶場合,公共空間中會從擴音器播放《國際歌》以及蘇聯國歌。到1970年代,恐怖氣氛雖然稍緩,但政權的控制與審查依然如影隨形,主宰著人民的生活。1986年Steven Balogh獲得庇護身分,來到美國紐約落腳展開新人生。而TAAC促成他於2024年12月「國際人權日」開始,在臺灣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近4個月個展。
「藝術家是國家的良知。」Steven Balogh如是說,「他們出於善意而創作,為了國家的真理與自由而奮戰。但可惜的是,有良知的藝術家常常被迫噤聲,甚至被迫流亡。但也有一些藝術家只是選擇創造美麗的物件……」
在TAAC相遇的每個人,都有非常精采的故事,TAAC也為不同藝術家提供交流的平臺,當中促成不少精采的合作和思想火花的碰撞,這也是黃再添和李美華多年來一直為之努力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