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琛大教堂 融合古典時期和拜占庭藝術

查理曼大帝下令建造雄偉的亞琛大教堂,至今仍是德國亞琛市的著名地景。(Shutterstock)
查理曼大帝下令建造雄偉的亞琛大教堂,至今仍是德國亞琛市的著名地景。(Shutterstock)

編譯/陳遇

亞琛位於德國西部接近荷蘭、比利時邊境,是德國最西邊的城市,除了著名的聖誕薑餅和工業大學外,在西元795~843年,曾是法蘭克王國的首都。而亞琛大教堂位於亞琛市中心,在德國建築史上被稱之為「卡洛林文藝復興」,在中世紀建築藝術的發展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法蘭克人源自於日耳曼民族,在中世紀初期統治了大部分的西歐地區,包含現今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地。法蘭克王國為中世紀的文藝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尤以8、9世紀的卡洛林王朝為最,歷史學家評論為「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卡洛林王朝的國王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42~814)收服了義大利倫巴底人,成為法蘭克王國和倫巴底國王。西元800年,他又被羅馬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君主。8世紀末期,查理曼大帝下令在首都亞琛建造一座宮廷禮拜堂,也就是今日亞琛大教堂的前身。 

德國西部的亞琛大教堂。德國西部的亞琛大教堂。(Jennifer Latupersia-Andresen/Unsplash)
亞琛大教堂立面上的石像。亞琛大教堂立面上的石像。(Shutterstock)

查理曼大帝當時宮廷禮拜堂的設計,包含教堂和宮殿兩部分,分別位於正南方和正北方,中間由一個長形的中庭廣場隔開,分別象徵著世俗和教會的權力中心,東西向則依照羅馬城市的設計原則,規劃一條東西向的道路穿越其中。然而,當時的宮殿並未完整保存下來,現在位於原址上的舊市政廳,是14世紀亞琛市市長在原本宮殿遺址上新建的,不過這裡整體的空間仍保留了當時的結構。 

位於南側的亞琛大教堂不僅是查理曼大帝長眠之地,更是10世紀以來許多君王接受教宗加冕的場所。這裡不僅是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心,歷代君主也在此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寶藏。   

卡洛林文藝復興建築

關於亞琛大教堂的建造過程有一則傳說。據說當時亞琛市民為了建造大教堂,向魔鬼借了錢,並承諾將第一個踏入教堂的生命交給魔鬼。聰明的亞琛市民在教堂完工後,將一隻狼引進教堂。魔鬼知道後氣得想報復,便從北方背了一大袋沙子,打算填平教堂。

在快到亞琛的路上,魔鬼在田野間遇到一位來自亞琛的婦人。這名婦人看到對方馬蹄般的腳後,立刻認出是魔鬼,她聰明的拿出袋子中一雙破鞋,告訴他亞琛還很遙遠,她早上從市場走來鞋子都已經磨破了。魔鬼聽到後又氣又沮喪,便把沙袋丟在地上,頭也不回的走了。據說,現在教堂的門上還可以看到魔鬼當時扳門留下的痕跡,而那包大沙袋,就是現在亞琛北邊的盧斯山。 

亞琛大教堂的建築物,融合古典時期和拜占庭的傳統,是中世紀以來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第一座大型拱頂結構的建築物,對中世紀早期卡洛林王朝的宗教建築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在德國建築史上,更有學者稱之為「卡洛林文藝復興」,在中世紀建築藝術的發展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亞琛大教堂的建造工程從西元793年持續至813年,主要工作由義大利倫巴底建築部隊執行。教堂的建材則來自歐洲各地,包括法國阿登省、義大利、荷蘭和亞琛南部的艾菲爾山等地區,甚至還有一部分石材是來自法國凡爾登市的城牆。 

帕拉丁禮拜堂 馬賽克鑲嵌畫

最初的禮拜堂僅有現今亞琛大教堂內八角形的向心型空間(帕拉丁禮拜堂),並不包含東側的長殿。八角形的帕拉丁禮拜堂共有兩層樓。下層有八根支撐圓拱的大柱子,將平面分隔成中央的圓和外環空間。外環空間藉由八個長方形和八個三角形的排列,將中央的八角形空間轉換成了十六角形。 

帕拉丁禮拜堂的牆壁上半部和天花板上,皆布滿色彩斑斕的馬賽克鑲嵌畫,每一個小空間都有不同主題的圖案,像是花卉、植物、聖經或者耶穌。鮮豔的底色配上金色圖樣,為亞琛大教堂帶來非常獨特的東方味道。就如其他中世紀的教堂一樣,這裡的馬賽克藝術也同樣受到東方拜占庭藝術所影響,有別於古典時期希臘、羅馬的風格。 

亞琛大教堂內的帕拉丁小聖堂有八根支撐的大柱子,上、下層分別有八座圓拱,以及古典時期的大理石圓柱。亞琛大教堂內的帕拉丁禮拜堂有八根支撐的大柱子,上、下層分別有八座圓拱,以及古典時期的大理石圓柱。(Shutterstock)
亞琛大教堂天花板上的馬賽克鑲嵌畫。亞琛大教堂天花板上的馬賽克鑲嵌畫。(Shutterstock)

在帕拉丁禮拜堂的上層(二樓),向內共有八個圓拱,這些圓拱都由彩色的大理石裝飾著。每個圓拱又分為上下兩層,每層各有兩根科林斯柱式的圓柱。這層樓的西側是國王的寶座,國王坐在這裡可以縱觀整座教堂的每個角落。 

帕拉丁禮拜堂的兩層圓拱之上、屋頂的大圓頂之下又有一圈圓拱,作為上方的採光口,圓拱內分別有八座銅條製成的門。這些有著特殊幾何紋路的銅門是來自荷蘭馬斯蘭的鑄造工作坊,展現了卡洛林王朝獨特的藝術風格。 

帕拉丁禮拜堂上方是一座大型的圓屋頂。圓頂內部是一大幅壯觀美麗的馬賽克鑲嵌畫,上面描繪著耶穌登基的場景,在耶穌的四周則圍繞著《啟示錄》中的智者。不過最初的作品沒有完整保存下來,圓頂現存的馬賽克畫是1880年重製的。 

約於1880年製成的美麗馬賽克鑲嵌畫,妝點著巴拉丁小聖堂的圓頂。約於1880年製成的美麗馬賽克鑲嵌畫,妝點著帕拉丁禮拜堂的圓頂。(Shutterstock)

亞琛最著名圓頂地景

自中世紀以來,亞琛大教堂經歷數次修建和改建,每一次的修改都和原先的設計有很大的不同。像是現在的帕拉丁禮拜堂曾在13世紀時向上增建,而上面的圓頂外圍也被加上了8個三角形的山牆來支撐其結構,使其成為今天亞琛市區最著名的圓頂地景。

而現在帕拉丁禮拜堂東側的長殿,則是15世紀時增建的哥德式唱詩班廳,這裡有著華麗的祭壇和唱詩班空間,四周的牆壁也不再是厚重的石牆,而是由輕巧的拱頂和柱子框出大片七彩繽紛的彩繪玻璃牆。同一時期,在帕拉丁禮拜堂的南側也新增了兩座小禮拜堂,讓原本向心型的結構更加富有變化。

亞琛大教堂東側長廳的彩繪玻璃。亞琛大教堂東側長廳的彩繪玻璃。(Shutterstock)

查理曼大帝逝世後一直到1531年,亞琛大教堂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信仰中心,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前來朝聖。而歷屆的日耳曼國王則坐在教堂上層、卡洛林王朝的大理石寶座上,面向祭壇接受加冕。 

亞琛大教堂的寶藏收藏被視為歐洲北部最重要的教會寶藏,包含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姊姊約克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York,1446~1503)飾有珍珠和寶石的金王冠複製品、15世紀荷蘭藝術家Jan van Steffeswert(約1460~1530)的雕刻作品《光輝聖母》(Radiant Madonna)。還有查理四世(Charles IV,1316~1378)捐贈給教堂的一座14世紀金銀製的查理曼大帝半身像,是該教堂最珍貴的收藏。

——摘譯自「Aachen Cathedral: The Astonishing Chapel of Germanic King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理查三世姊姊約克的瑪格麗特的金王冠複製品,上面飾有珍珠和寶石。理查三世姐姐約克的瑪格麗特的金王冠複製品,上面飾有珍珠和寶石。(Shutterstock)
亞琛大教堂彩繪玻璃中央懸掛的雕刻作品,是15世紀荷蘭藝術家Jan van Steffeswert的《光輝聖母》。亞琛大教堂彩繪玻璃中央懸掛的雕刻作品,是15世紀荷蘭藝術家Jan van Steffeswert的《光輝聖母》。(Shutterstock)
14世紀金和銀製的查理曼大帝半身像是亞琛大教堂最珍貴的寶藏之一。14世紀金和銀製的查理曼大帝半身像是亞琛大教堂最珍貴的寶藏之一。(Beckstet/CC BY 3.0 DEED)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