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浮世之美展 穿越時空品味古早日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江戶浮世之美」特展即日起登場。展出浮世繪版畫、屏風、手卷、繪本等文物共218組件,其中國內外借展150組件及故宮典藏68件,涵蓋江戶時代庶民生活、自然風景、歌舞伎人物,建構出江戶時期東京的繁華樣貌,展至8月31日止。
故宮院長蕭宗煌表示,「江戶」一詞既是時間也是空間,而「浮世」在佛家概念本是「憂世」,但在民間卻衍化為享受當下稍縱即逝的美好片刻。江戶時期市民階層是活絡城市文化與創意的主力,尤以浮世繪扮演重要角色。
浮世繪原意為「浮世(うきよ)」,即變幻無常的現世,而「繪」是將其轉化為具象記憶。江戶浮世繪不僅記錄庶民日常,也承載著市民階層對快樂、自由與審美的追尋。
攝影家沈台興以光影捕捉現場展區空間,他說,「浮世繪的魅力,在於它真誠的描寫生活本身──無論是販夫走卒、藝伎歌舞,還是河川街道與遠山遠水,都有一種耐人尋味的安靜詩意。」
「江戶浮世之美」特展由四大主題組成:「川流豐華」,講述江戶的水文化與船運場景;「城市時光」,描繪商販、市民與手藝人的日常;「旅遊樂趣」,呈現祭典、名勝與旅行見聞;「跨界交流」,介紹浮世繪在東亞與西方藝術的互動影響。
故宮南院處策展人、副研究員朱龍興說,這次焦點展件為鳥瞰17世紀江戶的作品,日本出光美術館所藏《江戶名所圖屏風》,屏風展開近1千公分,展演著市井百態的豐富細節,是世界僅存三件中時代最早的肉筆繪珍品,被日本列為「重要文化財」,目前已撤展。
旅遊樂趣單元部分,南院處共同策展人助理研究員王健宇表示,分別展出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的隸書版及保永堂版。其中隸書版是故宮南院典藏的珍品,而保永堂本是廣重的成名作。德川幕府以江戶為中心開闢5條重要道路,其中連接江戶和京都,最繁忙的交通要道「東海道」,沿途共有53個宿場(驛站),《東海道五十三次》即依著此道路的明媚風光而展開。
保永堂本中描繪「風、雨、霧、雪」的自然現象較多;隸書版則更著重於富士山、渡河、旅店、神社參拜等旅遊元素。兩套作品前後展出,人物鮮活且細節豐富,如服飾、飲食習慣等,細膩勾勒江戶時代獨特的旅遊風尚。
綜合規劃處協同策展人、助理研究員黃雯瑜說,除了吉原與美人繪,展覽透過《江戸猿若町三芝居》、《劇場圖》等珍品,揭開江戶歌舞伎劇院的神祕面紗,包含劇場正面、內部、俯瞰等多樣視角,一窺江戶人的社交娛樂場所,並展示改編鄭成功故事的人氣劇碼《國姓爺合戰》的浮世繪文宣。
另外,因江戶幕府禁歌舞伎,貓派的歌川國芳對應的方式,是創作將貓擬人化的作品如《流行猫の戯 道行猫柳婬月影》,及無法一眼辨識的塗鴉繪《荷寶藏壁的塗鴉》,風格詼諧幽默。
展品還包括2024年登上千元日幣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以翻湧浪潮包圍富士山,展現浮世繪色彩與構圖的巔峰,展至6月30日止。歌川廣重的《名所江戶百景》系列,細膩重現江戶四季風景與市井風情。歌川國芳《五節句之內 睦月》,描繪仕女遊園的三聯幅美人畫。
最後一單元特別展出來過臺灣的「大正時代的廣重」吉田初三郎,從東側太平洋遠眺臺灣的作品,以回應浮世繪的流動與臺灣在地文化的關係。
故宮南院指出,展覽共展出菱川師萱、鈴木春信、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喜多川歌麿、歌川國芳、歌川國貞、東洲齋寫樂、鳥高齋榮昌、溪齋英泉、昇亭北壽、小林清親等多位知名繪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