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全民運動 立委:民間力量更關鍵

為提升全民健康,政府將從創建活躍環境等四面向著手,希望達成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的目標。立委表示,「不能凡事依賴政府」,具備專業背景的個人或企業若能形成團體並發揮影響力,將是真正驅動全民運動的活力來源。
總統府23日召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四次委員會議,聚焦全民運動並提出營造活躍社會、創建活躍環境、培養活躍國人、建立活躍系統等四項策略。其中,創建活躍環境部分,運動場館預計從2024年的1,563家成長到2030年的2千家。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表示,這2千家包含大型運動中心及一般健身房等場館,其手段包含增加活動人口、推展全民運動等。行政院也通過《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修法草案,增加投資法源。企業減稅不再侷限於競技運動或特定項目,捐贈職業運動和業餘運動重點賽事的加成減稅額度更從150%提升到175%。9月運動部成立後,將研議「運動幣」,最快明年下半年上路。
立委林倩綺也是帆船項目運動員,她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運動的關鍵在於「人」,場館只是載體,若缺乏人員使用及參與,再多的設施也可能成為閒置空間。現今運動項目多元,應鼓勵所有年齡層都能運動,才能建構起「全民運動」文化,而非只是靠硬體堆疊,過去常有建設等於發展的思維,但「人才」與「知識」才能真正發展動能。
至於政府推動減稅策略,希望企業投入運動產業,林倩綺認為,政策是激勵措施,若企業願意投入,的確可以產生產業規模的支撐效果。但也有企業反應,稅制優惠限制仍多,實際受惠程度有限。
林倩綺說,「不能凡事依賴政府」,民間的力量其實更為關鍵,具備專業背景的個人或企業若能組織起來,形成團體並發揮影響力,這才是真正驅動全民運動的活力來源,奧運這類賽事也都是靠民間與企業的合作來推進。全民運動無法達成的原因與「文化」有關,現階段政府推動政策會有些幫助,但要實際解決問題,達成「運動全民化」,還需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