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中築夢 林秀玲與她的「花囍」人生

童年的林秀玲,在一個教養嚴格、壓力沉重的家庭長 大。學業的重擔、家庭關係的緊繃,使她的心靈早早學會壓抑與沉默。唯一的喘息時刻,就是徘徊在菜市場裡的那家小花店。花朵的顏色、香氣與柔軟的觸感,像是默默開在心底的一道曙光。她說,那是一顆種子,一顆還未萌芽、靜靜埋在心裡的種子。
逆風中選擇插花的人生
長大後的她,察覺自己對花藝的熱愛已無法忽視。她鼓起勇氣對父親說出心中願望:想去花店工作、想學插花。但那是一個「鐵飯碗才是出路」的年代,父親的反對如雷霆壓頂,關係也因此破裂。年紀輕輕的她,便離家走上自己的路。
儘管沒有家人的支持,林秀玲心中那顆花的種子卻從未枯萎。十幾年來,她在花店打拼、學習、考證照、創作,每一束花、每一場會場佈置、每一次教學,都讓她的技藝與信念更堅定。
來到雲林 一場因緣與土地的相遇
一次受邀來到雲林教花藝課,是她人生的轉捩點。那片曾陌生的土地,如今成了她夢想發芽的園地。她發現,花藝不僅能美化空間,更能療癒人心。無論是誰,當他們接觸到花草時,眼神會柔和,心也跟著靜下來。
接著由於法鼓山心靈環保讀書會成立的因緣,與雲科大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林廷隆老師相識。林秀玲跟著學校走入社區營造地方創生,也因為關懷土地與永續議題,認識了積極推廣自然農法的果祥法師,讓草創期間的花囍奠定了更明確的三大理念「食農交流、藝術生活+永續關懷」。
一間老屋的呼喚:「我等妳很久了!」
斗六市新昌街,一個不起眼的巷弄裡,一棟老舊的磚房,一個貼著「租」字的紅紙,吸引了林秀玲的目光。她形容,那間老房子像一位老人,站在時光中對她說:「就是我,我在這裡等妳很久了。」
在義父吳春有的支持和鼓勵下,
她決定將這棟房子重新整修,打造一個結合花藝與烘焙的夢想空間──花囍烘焙坊。
整修的過程遠比預期困難,老屋問題百出,經費緊繃,創業的壓力與現實的矛盾交織。但她選擇咬牙堅持,因為「心中的堅持遠遠大於困難」,而她也深知,這一切不只是為了開店,更是為了實踐理想讓大家的身心有一個安住的地方。
以花為心 以食為情 以人為本
花囍,不只是花藝與烘焙的結合。林秀玲把「藝術」、「食農」、「人文關懷」作為空間的三大核心理念。
她經常拜訪以自然農法耕作的農夫,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作物作為烘焙食材,雲林20鄉鎮可以見到花囍烘焙坊的足跡,同時她邀請藝術家進駐空間,讓美成為生活日常;她收集物資與麵包,送往各個需要的角落──孩子、病友、長者、社福機構、夜光天使等等。也因此,她有了一個溫暖的外號:「麵包阿姨」。
她說,花囍像一個家,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都是家人,無論是藝術家、農夫、顧客、旅人,甚至是那些曾經被世界誤解的年輕人。
二店的誕生 藝術與永續的融合空間
2024年,花囍的二店「花好囍月」在虎尾高鐵附近誕生。這不僅是空間的延伸,更是理念的深化。
由大門入口就可見「花好囍月」四個字及LoGo就是邀請到知名書法家吳昱瑩老師的墨寶,店內每一處裝置──燈具、壁畫、餐具、桌椅──都是藝術家的創作。有花囍走過的路,食農的故事讓插畫家張眞輔畫成壁畫做為有趣的紀錄,有陶藝家楊銘洲、周明中等在地藝術家的參與,也有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支持者。空間內所有家具皆為回收再利用,清潔劑使用天然木醋液,實踐真正的永續理念。
因此,「花好囍月」榮獲雲林縣政府指定永續示範餐廳,今年二店剛領旗「綠色餐廳」認證,與花囍一店共同佔據雲林僅有的四間綠色餐廳中的兩席。林秀玲笑說:「(綠色餐廳)這樣太少了,我們要讓更多人看到雲林的可能。」
真心的交換 感動與眼淚之間
她看起來堅強的外表,其實經常感動到掉眼淚。最近的一次,是在支持一位素人藝術家Rita辦展時。Rita是首次展出,她緊張又不安。林秀玲傾全力幫她策展、調整燈光、增添花藝佈置,只為讓她的花編結作品被看見。展覽當天,現場賓客絡繹不絕,Rita感動落淚,也讓林秀玲躲在牆角帶著微笑默默留下眼淚,想起自己初創業的模樣。
「她的現在,是我的過去。」她說。那一刻的淚水,不是脆弱,而是對初心的呼喚與堅守。
教室裡的花 一場身心的安頓
林秀玲也是一位園藝治療師。她觀察到,學生無論來自哪個年齡或背景,只要拿起花材,心就會慢慢靜下來。她教的,不只是插花,更是一種「如何好好與自己相處」的生活練習。
她說:「現在的人忙,是因為心忙。插花的兩小時,就讓自己安住在當下,好好生活、好好創作。」
在雲林種下一個家
如今的林秀玲,早已不是那個在父親反對下離家的女孩。她在雲林落地生根,整合農夫資源、藝術家創作、讓社區關懷加入醫療單位的元素,成為一座多元平台,也是一個心靈的避風港,每一年的週年慶「誠食市集」活動熱鬧非凡,就是合作夥伴回娘家的日子,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支持。
她說:「很多人說我們像在做慈善,但沒有顧客的支持,我們也做不了公益。」這是一條不容易的路,但正因為不容易,才顯得珍貴與堅毅,正因為不容易,我們現在有能力回饋,就盡一點點心意。
她仍然在學習,在創作,在流淚,也在微笑。不斷的精進自己,內化自己,消融自己,店裡的成員以在地的青年為主,她笑說自己好像多了很多孩子一樣,就像家人一樣的照顧、陪伴他們的情緒和工作方法,慢慢教導。這就是生活,「把自己安頓好,才能照顧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