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蟻粄過四月八 送蟲蟻避家禍的客庄美學

在新竹縣北埔近郊的水磜社區,一場看似樸實無華的歲時慶典,卻蘊藏著深沉的文化復興力量。5月4日,第三屆《風華水磜歲時慶》「打蟻粄過四月八」活動圓滿落幕,但它帶給人的感動與記憶,才正要發酵。
歲時節慶是生活的延續
「四月八送蟲蟻」的儀式,是一場集結信仰、自然與社區連結的傳統智慧。竹棒敲擊節奏,宛如田野音樂會,居民齊心齊力地「打水磜」,為的是將蟲害送離家園,也送走厄運與不安。這不只是一場驅蟲的習俗,更是一種與自然共生、順天應時的生活態度。
然而,歲時慶真正動人的,不只是儀式當日的熱鬧,而是那些在背後默默準備的日子。當大家齊聚一堂,為做粄洗艾草、炒金勾子蘿蔔菜脯、包粄、綁粄,這一切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信任,正是客家庄頭「休戚與共」的精神展現。
煙火氣中的文化溫度
這場活動從來就不是為了觀光而辦,它更像是一種回到生活本質的文化提醒。透過集體製作的艾草蟻粄、紫蘇蕃薯包、紫蘇紅豆麻糬,每一道料理不只是味覺記憶,更是一道文化的承載。老一輩帶著後輩做,每一個揉粄、包餡的手勢,都是歲月的傳承。
當畫面中看到莊陳運妹女士熟練地翻炒粄料、社區成員圍坐剁料分工,每一位參與者的眼神裡都有一種「這是我的事」的責任感,那是一種來自文化根源的自覺,而非短暫活動中的熱鬧。
山歌出粄香 歌聲載情深
更令人動容的是,今年的活動還誕生了一首新山歌《水磜四月八》,由劉還月老師即興作詞、莊陳運妹女士演唱,平板山歌與手中艾草蟻粄,交織出屬於這塊土地的歲時之音。歌聲、粄香與竹聲齊鳴,成為這場節慶最動人的三部曲。
從活動前夕的串聯合作,到活動當天的分工到位,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是清掃現場的志工、精心布置的獻禮隊伍,還是那一早就包好的艾草粄、紅豆麻糬,每一份付出都讓這個社區不只是「存在」,而是「共好」。
文化復振 不靠形式靠人心
水磜社區之所以讓人動容,不是因為場面浩大,而是因為這裡的人明白:傳統文化的核心,不在於「做不做活動」,而在於「怎麼一起過生活」。在劉還月老師和社區理事長徐美玉長年的推動下,歲時節慶不再只是老故事,而是與天象、環境、氣候連結的生活知識,是建立在真實需求上的人文脈絡。
而這樣的文化復振,也正是現代活動最難以仿效之處。人與人的信任,無法靠一紙計畫建立,而是來自年年歲歲的互相照應與牽掛。
感謝每一位歲時同行者
這場風華歲時慶,感謝無數人的心力投入——從文化顧問劉還月老師、竹樂器創作的林祥順老師、記錄這一切的林飛雄與王治德攝影師,到協助包粄炒料的莊陳運妹女士與多位社區媽媽,以及整理場地的志工群們。
更要感謝蒞臨現場的王辰翔議員、莊明增鄉長、徐鏡明主席、劉金庭村長、楊菊枝代表、何一修村長,長官的支持是水磜社區,持續推動文化復振最堅強的後盾。
歲月靜好 是因為有人守護
風華水磜歲時慶的價值,不只在於節日當下的光彩,而是那一份對土地與人情的堅持與柔情。在這條文化復興的長路上,水磜社區用實際行動證明:傳統不老,只要大家願意回頭擁抱生活的本質。
若有一天路過北埔,不妨走進水磜,走入那片被山歌與粄香包圍的日常,讓心安住於這一段最真誠的客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