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肥胖記憶作怪 減了又胖、胖了又減

「減肥」一直是熱門話題,但許多人減肥後因復胖而苦惱不已。最新研究顯示,減肥後體重反彈,恐怕與脂肪細胞保留肥胖時的「記憶」有關,這種「記憶」會長期影響減重效果。
肥胖會對人體健康帶來諸多風險,如心血管疾病、代謝異常,以及生育率下降等問題,很多人積極減重,希望通過健身、有氧運動、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等達到效果。
溜溜球效應是復胖元凶
不少人成功減肥後,體重卻出現反彈現象,這種反彈被稱為「溜溜球效應」。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德國萊比錫大學與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等大學和研究機構攜手探索「溜溜球效應」生物機制,發現該效應可能與脂肪組織保留過去肥胖狀態的「記憶」有關,從而阻撓人們減重。
研究首次證明,脂肪細胞具有肥胖的表觀遺傳記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雜誌。
研究人員檢視、分析一群重度肥胖受試者的脂肪組織活體樣本,並與從未患有肥胖、健康人群的脂肪組織作比對。結果顯示,肥胖組的脂肪細胞中某些基因比對照組更活躍,但其他有助於脂肪細胞正常運作的基因則被抑制。而肥胖參與者接受減重手術2年後,體重雖然顯著下降,但體內脂肪細胞基因活動方式,仍與肥胖時期模式相似。
這一發現與先前做肥胖小鼠的實驗結果雷同,代表人類與小鼠的肥胖「記憶」機制或許高度相似。
表觀遺傳影響細胞記憶?
先前的研究中,科學家讓肥胖小鼠通過節食減重,觀察其體內脂肪細胞變化,從中尋找「溜溜球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當時結果顯示,肥胖會導致小鼠脂肪細胞內某些基因被活化,產生特徵性的表觀遺傳變化,即使肥胖小鼠瘦身成功且節食幾個月,體內的脂肪細胞依舊按照肥胖時期的「記憶」運作。
「表觀遺傳標記」是指生物受到環境因素、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如肥胖)影響出現的改變(本體DNA序列未變),這種改變可能會活化和抑制某些基因,從而影響細胞行為,且影響的時間可能維持幾年,甚至數十年之久。
實驗人員也發現這種「記憶」,改變脂肪細胞對食物的反應,在吸收養分和成長速度上皆比普通細胞更快,導致曾經肥胖的生物,體重增加更快,同時解釋為何減肥後體重難以維持。
研究人員表示,脂肪細胞的「記憶」可能持續數年,但目前尚不清楚能夠記住肥胖多久,且脂肪細胞壽命較長,難以快速被新細胞代替。
研究團隊認為,不僅脂肪細胞擁有肥胖「記憶」,溜溜球效應可能對大腦、血管和其他身體細胞也發揮作用。他們計畫未來進一步研究這些細胞是否同樣「記憶」肥胖狀態,以及如何影響人們的體重管理。
肥胖記憶無法改變
研究共同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學家勞拉‧欣特(Laura Hinte)解釋,「表觀遺傳會影響細胞行為,促使細胞執行某些特定動作。」
欣特說,脂肪細胞記住肥胖的機制,目前無法通過藥物改變或消除。「脂肪細胞是一種長壽細胞,平均可以存活10年,直到我們的身體用新細胞取代。這也許是我們未來的研究方向,但就目前而言,我們必須忍受這種記憶效應。」
研究領導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健康科學與技術系食品教授費迪南德‧馮‧梅恩(Ferdinand von Meyenn)表示,「人體的脂肪細胞會記住它們過重時的狀態,讓人更容易恢復過重狀態。」
預防肥胖勝過維持體重
馮‧梅恩說,「正是由於這種記憶效應,預防肥胖比減肥後維持體重更重要。這才是對抗『溜溜球現象』最簡單的方法。」
他對《衛報》強調,「我們的研究顯示,脂肪細胞的記憶使它們對糖或脂肪酸的反應更快,且一心想回到當初那個肥胖狀態,這也是減肥的人,難以維持體重的原因之一。」
美國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研究脂肪組織的生物學家埃文‧羅森(Evan Rosen)對《自然》雜誌表示,這項研究列出的表觀遺傳變化極有價值,但尚難確定哪些變化直接驅動脂肪細胞的「記憶」效應。馮‧梅恩表示同意,認為未來的研究最終會找出真正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