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部史前平埔族 番仔園文化展

「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即日起登場,展出近500件、距今1‚600~400年考古學展品,包括「南勢坑遺址灰坑」剝製標本、「清水中社遺址墓葬」縮小模型,還有可觸摸的仿製石器與鐵器。
展覽分八大單元,「消失的過去—揭述臺灣中部史前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部平埔族的生存證據」、「尋找地下的寶藏」、「那些年,人們吃了甚麼?」、「古人穿甚麼?」、「安家立命」、「地下的老祖先」、「歷史時代的中部平埔族」。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特展聚焦臺灣中部史前時代最晚階段的「番仔園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併用時代之間的文化發展軌跡。策展團隊藉由考古發掘成果,梳理史前先民在中部地區的聚落分布、農耕狩獵活動、工藝技術及喪葬習俗等生活樣貌,完整還原番仔園人文景象。
策展人、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劉克竑說,番仔園文化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番仔園類型」,距今1‚600年~1‚000年;後期「鹿寮類型」,距今1‚000年~400年。從時間序列、聚落位置、文化內涵上皆與中部平埔族關係密切,因此推論番仔園文化人就是「中部平埔族的祖先」。
過去30年間,人類學組發掘多處屬於番仔園文化的重要遺址,像是清水.中社、鹿寮、南勢坑、惠來遺址等,發現前人居住山坡上、海岸也不遠,能同時利用山林與海洋資源維持生計,生活條件比想像中豐富多元。
展區有多件亮點展品,如高2.3公尺、座長3.5公尺的「南勢坑遺址灰坑」遺跡剖面剝製標本,是史前居民挖來燒製陶器的坑,可近距離觀察灰坑斷面土層的顏色。「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一特展室展出,至2026年3月1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