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蠶食韓企 威脅產業生態

2009年1月13日,雙龍汽車工會和民團成員在首爾中國大使館前集會,高喊口號,譴責當時雙龍汽車的中國所有者上汽集團。(JUNG YEON-JE/AFP via Getty Images)
2009年1月13日,雙龍汽車工會和民團成員在首爾中國大使館前集會,高喊口號,譴責當時雙龍汽車的中國所有者上汽集團。(JUNG YEON-JE/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朴淑子/韓國報導】

長期以來,中國資本深入滲透韓國市場,擾亂市場秩序,並破壞韓國產業生態體系。過去中國資本主要透過直接收購製造商的方式,削弱韓國企業的競爭力,如今它們利用私募基金惡意併購,以更加隱蔽的方式進入韓國資本市場,對韓企的長期發展構成威脅。

疑為獲技術 收購汽車、輪胎商

韓媒NewDaily在3月的報導中,深度分析了中資滲透手法。2004年,瀕臨破產的雙龍汽車被中國上海汽車集團(上汽集團)收購,上汽集團在4年內獲取雙龍汽車的核心SUV(運動型多功能車)技術後,擺脫了二十多年僅從事合資生產的模式,於2007年推出自有品牌「榮威」,並迅速崛起。

2008年,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雙龍汽車陷入經營困境,但承諾提供流動資金的上汽卻退出經營權,撤出韓國市場,導致大量韓國員工失業。雙龍汽車2009年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大規模裁員也引發勞資矛盾、罷工衝突。外界質疑上汽集團並未兌現確保就業、提高產能等承諾,僅想吸收雙龍汽車的資金和技術。

中國上汽集團2004年收購韓國雙龍汽車幾年後即宣布破產,撤出韓國市場,導致大量員工失業。圖為2009年12月的雙龍汽車首爾分公司。中國上汽集團2004年收購韓國雙龍汽車幾年後即宣布破產,撤出韓國市場,導致大量員工失業。圖為2009年12月的雙龍汽車首爾分公司。(Jung Yeon-Je/AFP via Getty Images)

韓國知名輪胎企業錦湖輪胎也遭遇類似情況。2018年,中國輪胎製造商雙星集團收購了錦湖輪胎,當時就有分析表示,雙星集團真正目的在於技術轉移,而非企業的長期發展。此後,錦湖輪胎因投資縮減、經營惡化等問題陷入困境,韓國社會對雙星集團的「不負責任」態度表示不滿,擔憂其最終會拋售企業,以獲取短期利益。

新策略隱蔽的資本滲透

與過去直接收購製造商的模式不同,如今中國資本正透過私募基金間接滲透韓國企業。例如,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地設有據點的全球私募基金Affinity Equity Partners,近期試圖收購韓國領先的汽車租賃企業樂天租車(Lotte Rental),引發外界關注。

Affinity在掌控SK租車後,又試圖整合樂天租車,從而達成市場主導地位。市場擔憂這可能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如比亞迪)進入韓國市場提供便利。

另一個例子是總部位於香港的私募基金MBK Partners,試圖收購韓國有色金屬企業——高麗鋅。儘管MBK基金的投資者來自多個國家,但其中中國資本占比達5%以上,引發外界對其未來可能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的疑慮。

立法監管外資收購核心產業

面對中國資本的強勢收購,多個國家已採取措施保護本國核心產業。2023年,澳洲政府禁止具有中資背景的公司收購鋰礦商阿麗塔資源(Alita Resources),因為阿麗塔的資源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韓國目前雖已制定《產業技術保護法》、《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法》等法律,要求外資收購涉及國家核心技術的企業時,需獲得政府批准。然而,當前法規尚未明確將「受外資控制的韓國企業」列入監管範圍,使得部分外資可透過韓國法人公司進行繞道併購,規避政府審查。

雖然外資流入可為市場帶來資金與活力,但面對中國資本「先收購、後撤資」的風險,韓國社會越發警惕。有人擔憂,若這種趨勢持續發展,中國資本可能掌控韓國資本市場的運作,從而影響韓國整體產業政策方向。

如何在維持資本市場開放的同時,確保國家產業安全,也是韓國政府和企業界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
美日盼6月達成關稅協議
2025年05月02日 | 6天前
美烏礦產協議細節曝光
2025年05月02日 | 6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