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鮭沾染抗焦慮藥物 改變洄游大海習性

瑞典最新研究顯示,幼鮭被水中的人類抗焦慮藥物服利寧汙染,恐怕會在洄游過程中「奮勇直前」,做出脫離魚群等冒險行為。研究人員呼籲,加大力度防止藥物汙染,並要求個人負責、妥善處理殘餘藥物。
服利寧(clobazam)是治療癲癇、焦慮症的苯二氮平類藥物,常見於廢水中。在瑞典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大西洋幼鮭服用服利寧,劑量相當於魚類在溪流中自然接觸的濃度。這些幼鮭被放入瑞典達爾河後,研究人員可追蹤牠們洄游到波羅的海的活動軌跡。這些幼鮭均是首次洄游至海洋。
幼鮭改變群游行為
「我們讓不同組的幼鮭,分別接觸不同濃度或不接觸任何化學物質,隨後發現這種(藥物)會影響牠們到波羅的海的洄游。」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助理教授、研究作者之一邁克爾‧伯特倫(Michael Bertram)說。
接觸服利寧後,更多幼鮭完成旅程抵達大海,牠們在前往大海途中,會更快速的穿過沿途兩座水力發電水壩。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因為幼鮭的群聚行為減少。而單獨的實驗室研究證實,服利寧會減少群聚行為。研究人員指出,群聚行為減少可能會增加個體被捕食風險。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科學》期刊的論文中寫道,這些結果顯示,攝入服利寧可能改變幼鮭的冒險行為。與未攝入服利寧的(同種幼鮭)相比,攝入服利寧的幼鮭,在海域洄游時,可能採取了更冒險、更孤獨的策略。「任何遷徙動態的變化,都可能對受汙染種群的生存能力產生長期影響。」
鮭魚無意中被下藥
之前的研究指出,藥物汙染自然環境很普遍,在環境中檢測到超過900種藥物或由藥物衍生的化學物質。
「研究發現,藥物在各大洲廣泛存在,包括南極洲。」伯特倫說,這些藥物不僅影響動物行為,還會影響動物的生存、繁殖、發育和生長。「測量動物的行為尤其有用,因為牠在極低濃度下就會受到干擾。」
人體無法完全吸收攝入的藥物,殘留藥物會進入馬桶。而且通常由於汙水處理廠無法過濾全部殘留藥物,這些化合物最終會進入河流、湖泊和沿海棲息地。
● 生活在這些環境中的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無論好壞,都會接觸到人類藥物。這些藥物劑量低,不太可能對人體產生影響,然而,大多數魚類的體型比人小得多,之前的研究顯示,這些微量化學物質會對牠們造成嚴重影響。魚類可以說,被人類無意中「下藥」了。
憂!處方藥干擾自然
大西洋鮭出生在淡水溪流中,幼鮭經歷一系列生理變化,洄游至鹹水海洋,過程可能跨越數千英里。在海上生活一年或更長時間後,牠們會逆流而上,通常是回到牠們出生的河流繁衍下一代。旅途生活充滿壓力,一路跋涉,在充滿捕食者的河流中游動。
研究另一主要作者、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研究員傑克‧布蘭德(Jack Brand)說,這些藥物可以作為抗壓力藥物用於人體。想像一下,穿過水力發電水壩,對小魚來說是相當緊張的事情。通常許多捕食者也在這些區域附近徘徊。也許這些藥物會幫助魚類更快從壓力中恢復過來。
研究人員擔心,服用服利寧的魚,不太可能成群結隊群游,也就是不太會群聚防禦捕食者。雖然被「下藥」的鮭魚看起來更擅長在河流中航行,且洄游過程中不太可能被吃掉,但到了大海之後,牠們恐怕更容易喪命。
目前尚不清楚服利寧會如何塑造鮭魚族群發展,但這種藥物正在影響一個物種的複雜行為,以及牠經過數千年才在食物鏈中取得的平衡關係,光是這一點就足以令人擔憂:這又是一種人類干擾自然的方式,而服利寧只是全球數千種處方藥的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