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催化創新技術 助攻失智症藥物開發

用光來操控分子!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廖軒宏團隊利用光催化技術,精準調控分子的變化,只需傳統方法四分之一的成本,即可提升生產效率近千倍、合成出阿茲海默症藥物重要成分,有望創造出全新的藥物與化學材料,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期刊》。
廖軒宏指出,在傳統化學規則下,分子相當「懶惰」,喜歡待在舒適穩定的環境中。然而,這些分子結構其實具備相當的爆發力,只要促使它們「動起來」,賦予活性,即可讓分子進入高能狀態,對人類更為有用。傳統的有機合成方法,主要遵循「Downhill合成策略」,透過降低能量來獲得更穩定的產物。
光催化技術取代傳統催化劑
廖軒宏表示,為了使分子達到不穩定的活性狀態,過往的策略經常需要佐以強鹼或重金屬催化劑來強迫反應進行,不僅操作困難,也對環境造成負擔。研究團隊改以光能操控分子結構,採用「Uphill逆向合成策略」,利用光催化(photocatalysis)技術,在合成分子的過程中提供額外的光能量,克服熱力學障礙,讓分子在溫和的環境下也能進入高能狀態,不僅提升反應效率,同時減少環境衝擊。
「光催化」精準合成藥物成分
「光催化」能精準調控分子的變化。廖軒宏強調,這不僅能精確獲得高價值的化合物,達到特定的化學轉化,若與曾獲諾貝爾獎、對藥物開發至關重要的「掌性磷酸催化劑」(CPA, Chiral Phosphoric Acid)相結合,可更精準取得特定鏡像化合物,除了能合成醫藥領域具抗菌、抗癌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也能合成阿茲海默症藥物中的重要成分。
廖軒宏認為,此研究成果有望改變未來合成藥物與材料的方式,讓製藥更有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讓製備過程更環保,同時為有機化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反應型式,能夠在溫和條件下獲得高選擇性的產物,為未來的綠色化學、精準醫藥開發提供了新的可能;若結合連續流體化技術與光反應器,還可使生產效率提升千倍,也可應用於天然產物的開發與工業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