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炸 研究:恐導致地球2次大滅絕

此為超新星爆炸示意圖。(NASA)
此為超新星爆炸示意圖。(NASA)

文/記者陳俊村

英國基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研究發現,地球史上至少有兩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可能與鄰近超新星爆炸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有關。

基爾大學研究人員在新聞稿中表示,當巨大的恆星走到生命終點、耗盡燃料、冷卻,然後在重力作用下塌縮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炸。

研究人員說,這些由巨大恆星死亡引起的超強爆炸,可能除去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進而引發酸雨,並使生命暴露在有害的太陽紫外線輻射下。

他們相信,接近地球的超新星爆炸,可能是引發泥盆紀晚期和奧陶紀滅絕事件的元凶,這兩個事件分別發生在3.72億年前和4.45億年前。

奧陶紀滅絕事件造成60%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死亡,當時的生命主要局限在海洋中,而泥盆紀晚期滅絕事件促使約70%的所有物種消失,並導致古代海洋和湖泊中的魚種發生巨大變化。

過去認為,這兩個事件與地球臭氧層損耗有關,而臭氧層損耗可能是由超新星爆炸引發的,但先前的研究並未能確定其確切原因。

超新星爆炸 vs. 大滅絕

基爾大學研究人員針對距離太陽約3,260光年內的大質量恆星進行「普查」,並研究其分布情形。這些大質量恆星被稱為OB星(OB stars)。

研究人員透過這次「普查」,計算出銀河系超新星爆炸的發生率,對於觀測超新星、整個宇宙中超新星殘骸和黑洞與中子星等大質量恆星殘骸的產生非常重要。

這些資料也有助於重力波探測器的未來發展,而重力波探測器是科學家研究宇宙結構和起源的有用工具。

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計算距離太陽約65光年內的超新星發生率,並與先前被歸因為鄰近超新星爆炸的大滅絕事件進行比較。這不包括與小行星撞擊或冰河時期等其他因素有關的滅絕事件。

研究人員發現,地球附近的兩次超新星爆炸,與泥盆紀晚期和奧陶紀兩次大滅絕發生的時間點吻合。

大質量恆星 一刀兩面刃

研究人員說,這是「很好的例證,說明大質量恆星既是生命的創造者,也是生命的毀滅者」。這是因為超新星也會傳播重元素,有助於形成和支持宇宙各地的生命。

研究報告主要撰寫人、前基爾大學研究員、目前任職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University of Alicante)的昆塔納(Alexis Quintana)解釋,「超新星爆炸會把重化學元素帶入星際介質(interstellar medium),然後形成新的恆星和行星。如果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距離此類事件太近,可能會受到毀滅性影響。」

基爾大學研究員萊特(Nick Wright)補充,「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能量最強大的爆炸之一。如果大質量恆星在接近地球的地方發生超新星爆炸,結果將會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毀滅性影響。這項研究顯示,這種情況可能已經發生了。」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王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延伸閱讀
川普汽車關稅 政院:有因應方案
2025年03月27日 | 7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