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3大學隸屬統戰部 我禁交流、不認學歷

教育部長鄭英耀20日宣布,禁止國內大學與隸屬於中共統戰部的學校合作或交流。(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長鄭英耀20日宣布,禁止國內大學與隸屬於中共統戰部的學校合作或交流。(教育部提供)

【記者莊璦筠、吳旻洲、賴玟茹、林丞奕/台北報導】

教育部20日宣布,即日起全面禁止國內所有公私立大學與隸屬於中共統戰部的學校合作或交流,且不採認這些學校的學歷,包括中國華僑大學、廣州暨南大學、北京華文學院等三所學校。對此,專家指出,僅禁這三校是「最低標準」,與對岸大學交流難免成為中共統戰管道,應觀察其他個案是否有類似疑慮。

教育部長鄭英耀20日出席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他受訪時表示,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本應該被鼓勵,希望年輕人能夠放眼世界,但若在學習、學術交流的場域中,含有特別的政治目的,並非所望。華僑大學、廣州暨南大學以及北京華文學院皆隸屬中共統戰部,並非教育部希望給年輕人學習的場域,必須禁止、限制與其合作。

中國北京華文學院北校區。中國北京華文學院北校區。(N509FZ/維基百科)

他說,教育部即日起全面禁止我國學校與隸屬中共統戰部的學校合作及交流,包含姊妹校,並禁止我國高中職校方鼓勵或配合代辦協助學生前往就讀,若學校違反相關規定,教育部會予以課責,如扣減獎補助款等。

在學台籍生將有救濟程序

鄭英耀指出,目前華僑大學、廣州暨南大學兩校仍有約2,100位台灣學生就讀,20日起,入學這三校的學生,教育部將不採認學歷,對於在學生也將研議救濟程序。未來國教署也會到高中端宣導,並向全國高中發文提醒。

中國廣州暨南大學石牌校區南門校門口。中國廣州暨南大學石牌校區南門校門口。(fading/維基百科)

針對這三校的校友或目前在學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廖高賢補充,只要符合教育部的採認辦法相關規定,仍會採認其學歷,而在學生若想回台升學,教育部會盡力協助轉學。

根據華僑大學與廣州暨南大學官方簡介,兩校均表明直屬中央統戰部管理,與中國其他院校屬教育部管理不同,辦學方針皆載明「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華僑大學歷年培養的其中8萬多人,分布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

中國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大門。中國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大門。(BreakdownDiode/維基百科)

總統:與中國交流要有風險意識

總統賴清德出席會議時表示,「民主是台灣的資產」,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及學術自由,都是珍貴的資產,面對中共持續不斷的統戰和滲透,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提升全民防衛國家的意識;並強調,各大專校院跟中國進行交流時要有「風險意識」,保護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和科研成果,維護台灣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安全。

立委王定宇以饒舌歌手閩南狼(陳柏源)為例指出,陳柏源說每一年光是華僑大學就會招收一、兩百名台籍學生,甚至於高中沒畢業、只要是台灣人它就收,而課程內容有相當長的時間在教共產黨思想、中共黨魁習近平思想,所以是非常典型的政治學校。台灣是反對政治進入校園,但中共卻是根據政治辦學校。

王定宇說,很多人畢業後回到台灣,可能成為地下黨,參加中共八大組織社團,在台灣進行相關組織交付的地下黨工作,甚至有相當多的人已成為台灣的公職及相關工作人員,這對台灣政府和民主運作產生相當大的潛在危機。

陸委會:不少團體協助代辦招生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指出,統戰部下方所屬的學校,自然有一些疑慮,而目前《兩岸條例》規定,兩岸教育交流活動不准涉及在台幫中方學校辦理招生,但有發現不少辦理招生、居間介紹的團體或公司等單位,甚至高中職學校也有配合代辦協助,至於有沒有違法的問題會再留意。

針對學生畢業回台可能幫助中共統戰、吸收,梁文傑說,統戰部之所以要辦學校,自然就有統戰部的目標要達成,其實一點都不意外。

朱立倫批:政治動機惡劣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表示,不要有那麼多惡劣的政治動機,兩岸觀光被搞爛,現在兩岸學術交流也要故意透過一些特定的方式來打擊。

朱立倫說,台灣的學生到大陸就讀,是正常的兩岸學生交流,如果要特地去標籤化,教育部乾脆宣布所有中國大陸的學校通通不合法,禁止中國大陸的學生來台灣就讀,這樣兩岸就是走向仇恨、對立。

專家:僅禁這三校是「最低標準」

對於政府禁止國內學校與隸屬中共統戰部的大學交流,台灣安保協會副祕書長何澄輝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這是必要的做法,但他也認為僅禁止這三校是「最低標準」,因為不是只有隸屬統戰部組織才會帶有任務,事實上一般大學的交流也難免成為中共統戰的管道,應進一步觀察具體個案中,是否有從事統戰作為的疑慮。

他說,中共黨政機構深入各個階層,包含學校有黨委辦公室、政治輔導員等其他自由世界國家學術機構中不會有的單位,因此台灣年輕學生很難想像,以為單純交流沒有政治意涵,然而中國學生也許在中國國內競爭下,已自我服從於共產黨安排,主動進行統戰計畫。

何澄輝表示,中共的統戰作為主要透過文化、教育、觀光、宗教等軟性交流方式,試圖改變情勢,透過潛移默化進一步滲透。交流本身是好事,但交流管道或其中一方別有目的時就不得不防。跟中國之間的交流要非常謹慎,特別是在科學或產業技術方面需嚴格把關,審查是否符合交流目的,且不應透過各種對接單位執行交流活動,風險很大。◇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