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新戰略:除了中國 供應鏈在哪都行

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之際,半導體(芯片、晶片)技術獲取受限首當其衝地給中共帶來壓力。圖為傳統半導體生產示意圖(Shutterstock)
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之際,半導體(芯片、晶片)技術獲取受限首當其衝地給中共帶來壓力。圖為傳統半導體生產示意圖(Shutterstock)

【記者李言/編譯】

《華爾街日報》報導,越來越多的西方科技公司正採取「Anything But China」,即「任何地方都行,只有中國除外」的策略,加速供應鏈撤離中國。

隨著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企業已不再滿足於「中國+1」(在中國之外增加在另一國的生產)戰略,而是大規模轉移生產線。

馬來西亞半導體工業協會主席黃秀海(Wong Siew Hai)表示,「所有公司都在尋找中國的替代方案」,企業已從「即時生產」轉向「以防萬一」。

在新冠肺炎(COVID-19,中共病毒)期間,中共嚴苛的封鎖政策已經導致iPhone、汽車等多個產業的供應鏈受阻,促使大量西方企業撤離中國,轉向越南和印度。

隨後,美國對中國實施半導體出口管制,加速了這個轉變。科技業高層主管預測,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將進一步推動企業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川普政府近期已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再加徵10%關稅,並計畫進一步提高。這股趨勢讓東南亞、拉丁美洲廠家獲得價值提升機會。

與過去僅遷出組裝環節不同,標普(S&P)報告指出,當前的供應鏈轉移涉及感應器、印刷電路板(PCB)和電力電子設備等關鍵元件,需大量前期投資,使撤離中國的趨勢更具長期性。

半導體供應鏈加速外移

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實施出口管制,限制獲取先進晶片和設備,加速了供應鏈的轉移。2022年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人工智慧(AI)晶片後,AI伺服器的生產逐漸轉向墨西哥和馬來西亞。

越南正在積極吸引半導體產業的投資,計畫提供稅收優惠。輝達(Nvidia)已在越南設立研發中心。

東南亞成最大受益者

從智慧型手機到筆記型電腦,電子產品供應鏈正在外移。中國美國商會調查顯示,30%受訪企業計畫轉移生產基地,1/4的科技公司已開始撤離中國供應鏈。

2023年東南亞吸引2,300億美元外資,比2018年增加48%。英特爾(Intel)、美光(Micron Technology)等公司已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投入巨資。惠普(HP)在泰國增設筆電生產線,馬來西亞檳城則生產最先進的AI伺服器。

中國筆電產量占全球近100%,但TrendForce預測,2024年占比將降至80%,越南與泰國的生產能力正迅速提升,泰國筆電出口量四年內成長近八倍。◇

延伸閱讀
分析:川普盯台積電 為布局談判
2025年02月17日 | 4天前
台股漲352點 站上均線收23505點
2025年02月17日 | 4天前
蘋果新品iPhone SE4或於2/19發表
2025年02月17日 | 4天前
普亭耍詐?盧比歐:很快會揭曉
2025年02月17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