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光點】照護新挑戰

邁向嶄新的2025年,根據最新一期的「智齡數據報告」調查中,我國照顧服務產業之從業人員,其年齡結構明顯偏高。這種現象,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以其資訊系統內55,727筆有效資料作為分析基礎(資料擷取日期為2024年7月29日止),統計結果顯示,在職的31,136位長照工作人員中,其平均年齡為44.6歲。仔細分析下,更發現「居家服務」類型的從業人員,平均年齡最高者,高達47.7歲,高於「住宿型機構」服務人員之平均年齡43.4歲,以及「日照型機構」服務人員的43.0歲。再者,又從相關數據中得知,照顧服務產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年紀,明顯高於最新公告的2022年之我國勞工平均年齡40.4歲。
對於該現象,喜的是,長照服務產業提供了求職市場中二度就業的機會,進而吸引了更多「中高齡」勞動人口加入。
然而,憂的是,該產業之勞動力人口其年紀偏高,具有老化現象,間接顯示大部分的年輕人,並非以該產業作為就業投入的重要選擇項目。這可能與該產業偏重在勞力提供、身體服務、薪資又無明顯誘因等因素有關。單從薪資水準來看,臺灣的整體產業發展,薪資水準依舊是高科技優於製造業與服務業,而「社會福利服務業」,又是服務業薪資水平中較為落後的。坦白說,這行業的確就是「做功德」的事業,明顯無誤。
仔細分析起來,我國的照顧服務產業,其價格由中央政府所制定,該產業明顯被歸類為「社會福利」而非屬市場經濟範疇。換言之,在供(照顧者)需(被照顧者)雙方之間,價格這個因素,必須取得妥協。由於一者希望定價高,一者希望定價低,而中央政府站在社會福利政策制定者與「莊家補貼」的角度上,則必須讓價格依照「不傷供需」的水準下恆常發展。要不,價低時供給者不想進入市場,價高時需求者無力負擔、得不到該有滿足,政府的角色也就失靈了。換個角度看,照服員的主管單位為「衛福部」,其人力資源在整個社會中的角色與定位,已是非常清楚不過的了。
倘若,照服員的薪資水準提升了,社會地位自然跟著提升,其職業所附帶的福利,亦會跟著提升,自然會吸引更多人加入。若薪資這端無法給予從業人員(特別是年輕人)「更足夠的滿足」,其實,這行業,還是「苦多甜少」,並不會有更多年輕人願意「以功德心」加入。也於是,老化這個現象,在我們的社會中持續惡化,而照顧服務產業,目前看起來,也就是由一群「較老的人」,去照顧一群「更老的人」,這問題,的確需要有關單位加以重視。
邁向新的一年,我國的長照人力政策,若不能從「制度面」與「薪資面」一同著手進行革新,那麼,只會讓年輕人,更加逃避與不願面對老化這個社會問題,進而讓這個產業的發展,也逐漸老化下去。老化的社會,以及老化的照護人力,可說是當今社會的一項新挑戰與隱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