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犯罪? 學者:大腦額葉功能異常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陳巧雲。(記者常懷仁/攝影)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陳巧雲。(記者常懷仁/攝影)

【記者常懷仁/台北報導】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13日公布全台民眾對司法與犯罪防治滿意度的民調,結果顯示近九成反對廢除死刑、針對死刑釋憲案約53%贊成。對此,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陳巧雲表示,民眾認為死刑可以阻止犯罪,但衝動型或預謀型殺人犯對於外界的懲罰是不敏感的,前者是大腦額葉功能差,後者則是比一般人更好。

陳巧雲表示,民眾認為死刑可以阻止犯罪,但是從腦波的角度來看,真正會犯罪的人,也就是那些殺人犯,包含衝動型殺人犯、預謀型殺人犯等,對外界的懲罰並不敏感。

陳巧雲解釋,原因在於這些人的大腦跟大家不同。預謀型殺人犯的額葉功能比一般人更好,因為光是殺狗,人可能就會心跳上升、無法下手,一個人可以狠心並不容易,但若是衝動型的話,其大腦額葉功能很差、抑制功能很差。

陳巧雲指出,大腦是隨時會跟環境互動的,環境會影響大腦,大腦會對環境做出反應,若是死刑的話,一般人會因將受到死刑懲罰而不敢去做,但真正會去進行嚴重暴力犯罪的人,可能大腦對懲罰的外在回饋不敏感。

陳巧雲提到,她們之前也針對一些吸毒暴力犯或青少年的腦部(做研究),這些人對外界懲罰不管是給糖吃、錢或懲罰,對方都不在意,不會出現腦波,但正常小孩是會有的。

所以,陳巧雲認為,死刑有無存在的必要,這要看是否會影響到哪些人,真正的犯罪者會不會因為存在死刑而不去做,她是打一個問號的。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鄭瑞隆認為,死刑執行牽涉被害人的情緒、民眾感受,如果台灣目前對被害人家屬、被害人有更好的照顧,民眾較不會這麼強烈的反對廢死,《刑事訴訟法》對於犯罪者的保障越來越周延,但是對犯罪被害人的保護、社會安全等部分還是不夠。◇

延伸閱讀
醫學如何 看待美德
2024年12月30日 | 1個月前
減少腸道細菌產生毒物
2024年12月25日 | 1個月前
長榮女大生命案凶手 釋憲後仍判死
2025年01月15日 | 1個月前
推行死刑 川普:再次成為法治國家
2024年12月25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