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癢不一定越抓越癢!新研究找到抗菌機制

當皮膚發癢時,幾乎沒有人能抗拒抓癢的衝動,但抓了之後往往感覺更癢了。研究人員證實,抓癢這種看似無害的行為會加劇皮膚發炎;然而,在深入探討後,發現抓癢也是一種免疫防禦機制,有助於對抗皮膚上的細菌入侵。
研究人員發現,抓癢會讓皮膚發炎變得更嚴重。匹茲堡大學的科學家用小鼠做實驗,研究一種會引起發癢和紅腫的皮膚病,稱為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他們發現,當我們抓癢時,會刺激某些神經,這些神經會讓身體產生更多的發炎反應。
匹茲堡大學皮膚科與免疫學教授凱普蘭(Daniel Kaplan)博士解釋說,抓癢會活化「疼痛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會讓皮膚發炎加劇。凱普蘭與其研究團隊讓小鼠長出類似濕疹的皮膚問題,結果發現,那些能夠抓癢的小鼠,耳朵變得腫脹,並充滿了一種促進發炎的白血球。而不能抓癢的小鼠,發炎情況明顯較輕。這證明了抓癢對發炎的發展有直接影響。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抓癢能抑制細菌生長
抓癢會觸發疼痛感受神經,這種神經會釋放神經胜肽,進而刺激皮膚中的免疫細胞——肥大細胞。這些細胞會導致發癢和發炎,並且會讓我們想繼續抓癢,導致發癢和發炎更嚴重,因此會形成一種「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
凱普蘭表示,當皮膚有輕微的細菌感染時,抓癢有一定的幫助。這種行為能幫助免疫系統控制細菌生長。不過,他也提醒,如果是過敏這種慢性病,經常抓癢可能會讓皮膚受到更多傷害,反而弊大於利。
一般來說,過敏原會直接刺激肥大細胞,引發過敏性皮膚炎。但研究發現,抓癢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活化這些細胞,並且能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數量。
但是,紐約市Dermatology Circle診所院長、未參與該研究的皮膚科醫生卡茲洛斯卡亞(Viktoryia Kazlouskaya)告訴《大紀元》,抓癢仍然可能導致感染,儘管這種情況並不常見。「當疼痛感變得過於強烈或異常時,可能就是感染的跡象。」她提醒,如果抓癢導致患部變紅、腫脹,甚至有流組織液(或稱為流湯、流水),應該去看醫生,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皮膚炎新療法研發中
凱普蘭的研究團隊正在開發利用肥大細胞機制的抗炎療法,以期未來應用在濕疹(eczema)、玫瑰斑(rosacea,俗稱酒糟肌)和蕁麻疹(urticaria)等皮膚炎。
凱普蘭強調,「我們希望新療法有助於降低癢感,甚至透過這個機制來抑制發炎。」他還表示,最終目標是將這項發現應用於治療,不僅能有效消除皮膚紅疹,還可能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不過,未參與該研究的紐約市Glen Cove醫院皮膚科主任麥丹(Raman Madan)告訴《大紀元》,這些研究結果仍不足以改變現有的癢感或發炎治療方法。但他認為,這可能讓醫生重新考慮是否應該給那些經常抓癢但並未感染的患者使用外用抗生素。
作者簡介:George Citroner 是《大紀元時報》的健康記者。他於2020年以一篇有關男性骨質疏鬆風險的報導而榮獲媒體骨科報導卓越獎(Media Orthopaedic Reporting Excellence, MORE)。
原文「Scratch That Itch? New Research Uncovers Risks and Unexpected Benefit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