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 經典館藏】 猜一猜,這是哪個故宮文物呢?內頁看答案!

物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西元前3200~2000年)玉琮
說明:高15.7公分,上寬7公分,下寬6.6公分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發展了良渚文化。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神祇祖先的重要禮器。良渚玉琮的基本造形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體,有上下貫穿的大圓孔;外壁以四個轉角線為中心,上下垂直堆疊的雕琢「面紋」。
● 這件深淺交雜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外壁分為六節,每節以轉角線為中心各琢一小眼面紋,全器共有二十四個面紋。每個面紋以刻有平行線的長橫稜象徵神祖所戴的「羽冠」;以同心雙圈刻繪出眼睛,還刻有代表眼角的短線;象徵鼻子的短橫稜上,則刻繪兩端方轉的單線。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刻紋都已模糊。
● 這件玉琮在三千多年後流傳入宮,乾隆皇帝十分鍾愛,不但為之加配精美的紫檀木座,更分別在其38歲、58歲時為之賦二詩,並加雕於器表。可惜在配置木座與加刻詩句時都與龍山神祖面紋的方向相反。近三、四十年來,本院利用科學考古資料重新檢視清宮舊藏,對史前玉器有了全面的新認知。為了尊重原創者的理念,本件在展覽與出版時,以刃線向上的方式置放。(文圖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