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仙人謝幕 澎湖米龜達人蔡志良的最後一件傑作

澎湖「疊米龜達人」的匠人——蔡志良。(徐孝恒提供)
澎湖「疊米龜達人」的匠人——蔡志良。(徐孝恒提供)

【記者廖儷芬/澎湖報導】

在澎湖,每逢元宵節,廟宇前總能見到一隻隻壯觀的米龜,它們或巨大、或精巧,承載著地方信仰與祈福的美好寓意。米龜象徵長壽、平安與財富,也成為澎湖人對神明的敬獻與庇佑的祈求。這些米龜不是天生而來,而是由一雙雙巧手、一顆顆虔誠的心堆砌而成。

而在這其中,有一位被稱為「疊米龜達人」的匠人——蔡志良。多年的歲月裡,他用手中的米袋與繩索,打造出一隻又一隻精緻的米龜,讓這項傳統文化得以延續。每年他都要為澎湖很多廟宇疊米龜,今年,他來到澎湖烏崁靖海宮,為廟宇製作他人生中最後一隻米龜。

這不僅是一項傳統工藝的展現,更是一段時光的終結與傳承的開端。

蔡志良宣布即將退駕,澎湖烏崁靖海宮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隻米龜。蔡志良宣布即將退駕,澎湖烏崁靖海宮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隻米龜。(徐孝恒提供)
米龜象徵長壽、平安與財富,也成為澎湖人對神明的敬獻與庇佑的祈求。米龜象徵長壽、平安與財富,也成為澎湖人對神明的敬獻與庇佑的祈求。(徐孝恒提供)
這些米會先經過挑選,並且按照不同的部位需求,包裝成大小一致的米袋,以利於堆疊。這些米會先經過挑選,並且按照不同的部位需求,包裝成大小一致的米袋,以利於堆疊。(徐孝恒提供)

疊米龜的技藝 從米粒到神獸的化身

米龜的製作過程,遠比外界想像的來得繁複。並不是單純將米袋疊起來就能形成烏龜的外型,而是需要經過細膩的計算與精準的組裝。每一隻米龜的誕生,都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重要步驟:

選米與包裝
由於米龜是供奉於神明前的信物,因此使用的米必須是最上等、完整的白米。這些米會先經過挑選,並且按照不同的部位需求,包裝成大小一致的米袋,以利於堆疊。 

框架與骨架搭建
為了讓米龜的形狀更加穩固,蔡老師會先利用木板、竹條或繩索搭建出基本的骨架,確保整體結構能支撐整座米龜的重量。這個階段的關鍵是平衡與比例,龜殼不能過於厚重,否則容易塌陷,但也不能太薄,否則無法呈現飽滿的圓弧形。 

堆疊與固定
疊米龜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將成百上千包米整齊地堆疊,形成烏龜的外殼與四肢。這些米袋的擺放角度、疊放順序,都需要經過計算,才能讓龜殼的線條流暢、外觀美觀。為了確保不會滑落,蔡老師還會用紅線固定,並加上膠帶封裝,讓整體更加穩固。 

裝飾與點綴
當米龜的主體完成後,就進入了最具藝術性的部分——裝飾。龜殼上會貼上象徵吉祥的文字,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金銀滿堂」,並使用金箔、彩帶、紅紙等進行美化,讓米龜不僅有信仰的意涵,也具備喜慶的視覺效果。最後,烏龜的頭部還會戴上金色的頭冠,象徵「龜仙」的神聖地位。

當米龜的主體完成後,就進入了最具藝術性的部分——裝飾。當米龜的主體完成後,就進入了最具藝術性的部分——裝飾。(廖儷芬提供)

並不是單純將米袋疊起來就能形成烏龜的外型,而是需要經過細膩的計算與精準的組裝。並不是單純將米袋疊起來就能形成烏龜的外型,而是需要經過細膩的計算與精準的組裝。(徐孝恒提供)

這些米袋的擺放角度、疊放順序,都需要經過計算,才能讓龜殼的線條流暢、外觀美觀。這些米袋的擺放角度、疊放順序,都需要經過計算,才能讓龜殼的線條流暢、外觀美觀。(徐孝恒提供)

龜殼上會貼上象徵吉祥的文字,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金銀滿堂」。龜殼上會貼上象徵吉祥的文字,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金銀滿堂」。(徐孝恒提供)

烏龜的頭部還會戴上金色的頭冠,象徵「龜仙」的神聖地位。烏龜的頭部還會戴上金色的頭冠,象徵「龜仙」的神聖地位。(徐孝恒提供)
使用金箔、彩帶、紅紙等進行美化,讓米龜不僅有信仰的意涵。使用金箔、彩帶、紅紙等進行美化,讓米龜不僅有信仰的意涵。(徐孝恒提供)

最後一隻米龜 烏崁靖海宮的莊嚴獻禮

在蔡志良老師的巧手之下,這隻米龜最終誕生了。它全身由數百包白米精心組成,龜殼圓潤飽滿,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龜殼上貼著「金銀蛇進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祈求地方繁榮、社會和樂。

四肢則特別強調烏龜堅實的爪痕,黑色的筆觸勾勒出烏龜腳掌的紋路,使得這隻米龜不僅象徵吉祥,更顯得栩栩如生。龜頭戴著金色的神冠,兩側垂著橙色的流蘇,這樣的細節讓米龜更顯尊貴。

整體來看,這不僅是一件工藝品,而是一種信仰的具象化。每一個經過的人都駐足欣賞,感受到這份虔誠的祝福與職人的用心。

它全身由數百包白米精心組成,龜殼圓潤飽滿,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它全身由數百包白米精心組成,龜殼圓潤飽滿,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徐孝恒提供)
這不僅是一件工藝品,而是一種信仰的具象化。這不僅是一件工藝品,而是一種信仰的具象化。(徐孝恒提供)

徐孝恒的鏡頭 捕捉米龜的最後時刻

這一次的米龜製作過程,並非僅僅是蔡老師的個人見證,同時也被涼傘工藝家徐孝恒細膩地記錄了下來。

徐孝恒的鏡頭下,蔡志良老師的身影專注而平靜,他低頭仔細地黏貼字樣,雙手小心翼翼地調整每個細節,不容許任何一處瑕疵。從第一個米袋的堆疊,到最後一片金箔的貼上,每一個瞬間,都承載著傳統工藝最後的榮耀。

當最後一片裝飾貼上去,蔡老師輕輕拍了拍龜殼,像是在告別這陪伴了他數十年的技藝。他的眼中,有著滿足,也有著不捨。

從第一個米袋的堆疊,到最後一片金箔的貼上,每一個瞬間,都承載著傳統工藝最後的榮耀。從第一個米袋的堆疊,到最後一片金箔的貼上,每一個瞬間,都承載著傳統工藝最後的榮耀。(徐孝恒提供)

傳承與結束 米龜文化的下一步

這隻米龜,代表了蔡志良老師工藝生涯的終點,但對澎湖的傳統文化而言,這並不是結束。

米龜的製作工藝雖然複雜,但仍然有年輕的學徒願意學習,承接這項文化資產。蔡老師的徒弟們,正試圖延續這門手藝,讓米龜的祝福繼續留存於每個元宵節。

蔡老師說:「只要還有人願意學,這項技藝就不會消失。」這句話,或許正是對這場告別最好的註解。

在這個元宵節,當烏崁靖海宮的最後一隻米龜,靜靜地矗立在廟埕中,接受信眾的參拜與祈福時,我們不禁要向這位默默奉獻的職人致敬。

蔡志良老師,不僅是一名疊米龜的匠師,更是這項文化的守護者。多年來,他用雙手堆疊出無數的祝福,為澎湖的元宵節增添光彩。而今,當他即將卸下這份責任,讓我們用最崇高的敬意,感謝他為這片土地所留下的美好。

謝謝您,蔡志良老師。這些米龜,將繼續承載著您的精神,延續千年。

米龜的製作工藝雖然複雜,但仍然有年輕的學徒願意學習,承接這項文化資產。米龜的製作工藝雖然複雜,但仍然有年輕的學徒願意學習,承接這項文化資產。(徐孝恒提供)
蔡老師說:「只要還有人願意學,這項技藝就不會消失。」蔡老師說:「只要還有人願意學,這項技藝就不會消失。」(徐孝恒提供)

延伸閱讀
手緄一代大師——老漁夫顏天來
2024年12月27日 | 1個月前
澎湖2025海上花火節 5月5日史奴比登場
2024年12月20日 | 1個月前
澎湖冬至特殊習俗 「雞母狗」湯圓
2024年12月18日 | 1個月前
時光紀錄者曾佛賜 捕捉瞬間珍貴回憶
2024年09月08日 | 5個月前
台灣燈會2026在嘉義縣 2027苗栗接棒
2024年11月12日 | 3個月前
【專訪】永遠的澎湖灣老船長
2024年10月22日 | 3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