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年歷史福廠 屏東佳冬祈福祭典傳承客家文化

在屏東佳冬六根村,每年黃曆新年過後,三山國王廟都會舉辦一場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祈福祭典「拜新丁、新枝祭」。這場儀式承載著客家族群對生命延續的祈願,並見證了傳統如何在現代社會的變遷中不斷演進。
百年福廠的歷史見證自西元1878年(光緒四年)起,三山國王廟就設立了一座特別的「福廠」作為儀式場所。這座已有147年歷史的福廠,是台灣現存唯一仍採傳統木造榫接工法搭建的福廠,不使用任何釘子,完美體現了客家工藝的細膩與智慧。目前,地方文化團體正積極推動其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希望能讓這座見證世代信仰的建築得以永續傳承。
從「新丁」到「新枝」 祭典的時代演進過去,客家長輩相信透過「拜新丁」,能讓新生男孩獲得庇佑,平安長大、易於撫養。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近年來祭典名稱改為「新丁新枝祭」,象徵男女平等。「新丁」仍指男孩,而「新枝」則代表女孩。今年,共有15名新丁與10名新枝參與祭典,這項改變讓這場百年傳統更貼近現代價值觀。
祭典當天,聚落內的17尊伯公(客家土地神)被迎請至福廠內,象徵群神齊聚,共同護佑新生兒。新生兒的家庭則攜帶嬰孩前來參拜,誠心祈求子女健康成長。
新丁粄 承載祝福的甜糯滋味儀式後,家家戶戶準備「新丁粄」作為祭品,祭拜後分送親友鄰里,象徵喜氣與祝福。新丁粄以糯米為主,外觀潔白細緻,寓意「純潔無瑕」,紅色點綴則象徵吉祥與福氣。此外,家長們也會在家中設宴款待親友,感謝大家對新生兒的祝福。
「看碗」 匠師巧手塑造的祭典藝術除了新丁粄,最具視覺衝擊的祭品莫過於「看碗」,又稱「做碗」或「做五碗」。這是以豬的內臟與豬網油製作而成的牲醴供品,擺設於五個碗公之中。傳統上,「看碗」的設計取決於藝師的巧思,除了早期必備的「五湖四海」——五個碗代表五湖、四個盤子代表四海,還需創作出各種具寓意的作品,展現職人精湛技藝。
今年的「看碗」作品包含:
「祥豬獻瑞」——以豬肚塑造成祥瑞之豬,象徵財富與福氣。
「姜太公釣魚」——巧妙利用豬氣管製作釣魚意象,象徵機遇與智慧。
「鳳鳴岐山」——以豬肝構築山岳形態,代表祥瑞降臨。
「同心協力」——運用豬心製作鳳梨形狀,取「旺來」之意,祝福家族繁盛。
「華佗神醫」——由白飯塑形,象徵健康長壽,與早期「多子多孫」的概念略有不同。
「看碗」的製作過程充滿巧思,藝師需將內臟與鹹菜、糯米結合,細緻塑形。其成果不僅考驗匠師的手藝,更挑戰觀賞者的想像力——因為最終呈現的樣貌,有時僅能由熟知傳統的人解讀出其中寓意。
信仰與文化的延續隨著社會變遷,生育率下降與家庭結構改變,使這場儀式的規模與參與人數不若過去。然而,佳冬六根村的居民仍堅守傳統,每年持續舉辦拜新丁、新枝祭,讓這份信仰不因時間而消逝。
「我們希望這個祭典不只是對過去的懷念,而是未來世代能共同維護的文化資產,」當地居民如是說。
春福映照,願新枝茁壯,這場穿越百年的祭典,不只是客家文化的縮影,更是台灣宗教信仰與社會價值演變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