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生發 春日禦病之道

《黃帝內經》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是春天來臨時,萬物俱發,整個自然界陽氣上升,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此時氣溫回暖容易下雨,植物萌發新芽且生長快速,人體接受外在自然界的能量,整個內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也隨之上升。
春天的流行疾病受到自然界的生發之氣,首當其衝影響到肺和脾的臟氣,肺的臟氣與呼吸交換及上呼吸道相關,容易引發流行性感冒及新冠,特別是後者雖然大多為輕症,但病毒變種快速,對於有慢性疾病的長者及抵抗力較差的兒童,確診新冠,依舊衝擊很大,而脾和消化系統有關,容易發生腸胃脹氣、胃食道逆流和便祕等消化系統疾病。
中醫強調治未病,在病發前先預防,這與西醫很不同,西醫是有症狀時開始治療,沒症狀就是觀察,而中醫在疾病未發作,就已經開始治療。在春日即將到來前一刻,針對好發的流感和腸胃疾病,須及早作出因應與防範,以下為預防之道。
生活作息穩定,勿過度勞累
應注意不要過量的勞動,盡可能維持充足睡眠,睡眠時間為6小時以上,一週運動3~4次,每次為1~1.5小時,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身體循環,提升免疫力。
另外晚上時可以使用足浴、泡腳,足浴包藥材包含乾薑、桂枝、紅骨蛇、伸筋草、艾草、川芎、大花咸豐草、赤芍等舒筋活血藥材可暢通經絡,使用約3千毫升水量,水深高於腳踝,水溫約37~42度,浸泡約10~15分鐘,出汗後稍作休息。
留意保暖,穴位按摩提升免疫力
當遇到寒流或氣溫降低時,風寒進入身體,身體必須產熱對抗,因此適當保暖很重要,除了適時添加保暖衣物外,也需保護喉頸部不要接觸冷空氣,再加上穴位按摩,增強免疫系統。穴位按摩每天至少1~2次,每次按5~10分鐘,在按壓時需有痠痛感,才能達到按壓效果,穴位如下:
◆ 風池穴:位於頭部枕骨下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間的凹陷處,按壓時大姆指由輕到重按壓約20~30次,並加以搓揉讓皮膚有熱感,此方法可促進頭頸部血液循環,不僅可對抗寒冷氣候,也可緩解頭頸部緊繃肌肉,減少頭暈和偏頭痛發生機率。
◆ 大椎穴:在低頭時,脖子和背部相接處,有塊明顯骨頭隆起,大椎穴即於其下方凹陷處,主要功效是促進循環,降低頸部痠脹感,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和支氣管炎引發的咳嗽,按壓時以拇指揉按,也可在穴位上貼上活血化瘀的中藥藥布,使藥效滲透,改善頸椎僵硬。
循節氣敷貼,保護脾胃助排便
三九貼,為冬天時貼在穴位的藥餅,藥餅由生薑、白芥子、細辛等藥材混合而成,敷貼在穴位來溫陽通絡。
貼在背部腸胃臟腑的穴位,可保護脾胃促進腸胃的蠕動,再加上行氣化食的中藥如白朮、神麴、枳實和山楂,如此可改善腸胃脹氣,更可幫助排便,腸胃症狀會緩解很多。
只要作好因應,好好保養身體,春天常見疾病都會消散無形,也能定期至中醫治療與預防,順應節氣做好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