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男童遇刺 引發日企警戒

9月18日,一名中國男子在深圳刺死了日本10歲兒童,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深圳部分市民悼念這名去世的日本兒童。(網路圖片)
9月18日,一名中國男子在深圳刺死了日本10歲兒童,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深圳部分市民悼念這名去世的日本兒童。(網路圖片)

【記者林睿竹/綜合報導】

9月18日,一名10歲日本男童在深圳市上學途中遇刺。日本方面證實,此男童於週四凌晨因搶救無效身亡。此事件再次加劇了中日緊張的外交關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譴責犯罪行為極為「卑劣」,並要求中共就此事件盡快做出解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中共官媒紛紛刪除相關報導,學校牌子被遮擋,但大量民眾自發前往學校獻花悼念。

這是中國近幾個月來發生的第三起類似事件。岸田文雄週四告訴記者,這是一起「卑劣的犯罪行為」,「我們強烈要求中方說明案件事實。鑒於案發已超過一天,我們已指示,要求他們盡快做出解釋。」岸田說,「這樣的事件絕不能重演。我們強烈敦促中方確保日本人民的安全。」

共同社19日報導,金杉憲治已抵達深圳;日本駐中國大使館則召開了緊急會議,參加者包括日企組成的「中國日本商會」及日本人學校相關人員。

日企強化安全措施 員工可返回日本

豐田、本田等多家日本汽車製造商都在廣東省設有業務。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會長片山正則表示,日本大型汽車製造商正在「採取各種對策」對員工發出安全警告。

《東京新聞》19日報導,松下控股公司宣布,將允許在中國員工及其家人短暫返回日本,費用由公司承擔。東芝公司也已發布通知約100名在深圳或東芝集團等公司的員工注意安全;花王以及蘋果公司也採取了類似措施。

三井住友銀行總裁兼日本銀行家協會會長福留朗裕(Akihiro Fukutome)表示:「我們敦促北京政府採取具體反制措施,確保此類事件不再發生。」

日本外務大臣上川陽子(Yoko Kamikawa)說,在九一八事件紀念日之前,日方已經要求中方「採取全面措施確保日本學校的安全。因此我們對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事件感到極其失望」。

深圳事件讓北京陷入尷尬境地,一方面是中共所煽動的反日情緒,另一方面是中共希望被視為負責任的全球參與者。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9日在例行記者會表示,中國對於這起不幸事件「遺憾和難過」,並指類似事件在任何國家都會發生。會上三名日本記者接連提問:

《日本經濟新聞》記者問,「今年6月在蘇州發生了日本學前兒童無辜被持刀襲擊事件,發言人當時稱這是一起偶發事件。請問這次的事件同樣也是一起偶發事件嗎?」

林劍回應稱,「這是一起個案」,並稱「類似案件在任何國家都有可能發生」。

記者繼續問,「短時間內發生兩起在中國的日本兒童被持刀襲擊事件,使日本國內大為震驚,引起巨大反響。如何看待這對日中關係造成的影響?」

林劍再次強調稱「這是一起個案」。

東京大學專門研究現代中國問題的教授阿古智子(Tomoko Ako)表示,不同意這種觀點。她對《日經亞洲新聞》表示:「中國(中共)當局持續灌輸仇恨教育,反對日本和日本人民。」「中國(中共)政府需要直接道歉並進行徹底調查,否則國際社會將無法接受。」

仇日情緒引發關注 中共刪除相關報導

深圳日本人學校,截至今年4月,該校有273名學生。日本外務省數據顯示,深圳約有3‚600名日本居民。

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在社交媒體上透露,日本媒體認為,該事件可能與「918事變」93週年,以及各種紀念活動造成反日情緒高漲有關。中共近年加強反日教育及宣傳力道,導致仇日事件接連發生;而中共不只仇日,也反美、反台,發生在日本人身上的事情,可能明天就會發生在台灣人身上。

矢板明夫認為,行凶的暴徒和縱容兇手的中共,應該負起最大責任,但多年來對中國採取綏靖態度的日本政府,也難辭其咎;有人建議日本政府應該「升高赴中國旅遊的危險提示層級」;也有人主張「從中國撤僑」、「和中國斷交」。

歷史學者李元華19日向《大紀元》表示,可能與該日子相關,這件事情是中共長期仇日教育的一個結果,而且中共一直把仇日作為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李元華說,「仇日、仇美實際上是中共本質決定的,中共把一切阻礙自己坐大的都認為是敵人」。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也表示,大陸接連發生外國人遇刺,不只是日本人,還有美國人,這已經觸及外國人在中國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民主中國陣線副主席盛雪:「這是中共長期對民眾進行謊言洗腦,仇恨灌輸,愚民教育的一個必然結果。」

深圳民眾:「我是深圳的普通市民,作為中國老百姓是反對這種做法的,反對仇恨教育,我們很多人就是長期在這種仇恨教育之下,導致這種惡果。」

一些深圳市民前往男童遇害的學校門口,獻花悼念,但發現該校的牌子被布簾遮擋住。

日本學童遇刺後,中共當局逐步收緊言論,財新網、鳳凰網等媒體的相關報導陸續被刪除。◇

延伸閱讀
深圳日僑學校男童遭刺身亡
2024年09月19日 | 1天前
吸納外國人才 日修改居留積分制
2022年07月26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