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釋放資本盼改變現狀 恐成為「沉沒成本」
近日路透社報導,台積電營收為英特爾(Intel)的5倍,英特爾為爭取市占,恐不得不提供折扣,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也希望尋求轉型、採取一系列措施釋放資本,增強競爭力,但新工廠常面臨一些初期問題,如果沒有強大實力,這些策略最終可能成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沉沒成本為經濟學和商業決策會使用到的觀念,是指已經發生或承諾,但無法透過任何方式回收的成本支出,也稱作歷史成本。
報導表示,季辛格今年8月宣布暫停發放股利並裁員,並嘗試出售資產,包括可編程晶片公司Altera,預估將帶來約150億美元(約新台幣4,798.7億元)的收入,而出售Mobileye Global股份則預計籌集約70億美元(約新台幣2,239.6億元)。
若英特爾將出售資產所得的部分資金,拿來建造一座新的先進半導體工廠,其建造成本將超過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398.7億元),可持續生產20年。英特爾如果像台積電一樣有25%回報率,在貼現率7%水準下,市值將額外增加350億美元(約新台幣1.12兆元)。
不過,報導指出,25%回報率是理想化的計算結果,非現實中的預期結果,釋放資本用於投資的計畫,如果沒有更強大實力,這些策略可能會燒掉手上現金、成為沉沒成本,英特爾仍面臨嚴峻挑戰。
季辛格週一(16日)宣布重大轉型策略,將晶圓代工部門設為獨立子公司,並允許外部增資,讓晶圓代工部門擁有獨立的營運董事會,同時能接受外部資本,該消息一出引發熱議。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認為,季辛格似乎還是想腳踏兩條船、維持整體競爭力,短期內不打算分拆或出售晶圓代工事業這個拖油瓶,但即便如此,英特爾持續降低晶圓製造重要性是正面的,可能會讓部分投資人燃起一絲希望。
陸行之說,後續應該觀察英特爾這個「換湯不換藥」策略的進展,後續應觀察公司是否持續降低晶圓製造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以及何時分拆出售或IPO晶圓製造子公司、是否像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一樣提高設備折舊年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