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推癌後運動處方 強化5核心能力
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診斷罹癌人數高達12萬1762人,隨著醫療科技發展,全癌症五年相對存活率從過去40.7%提升至62.1%,,癌後康復過程更顯重要,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倡「癌後運動處方」,強化5大核心能力,讓癌友不是有動就好,也要有效。
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有效運動必須有計畫、有結構、有規律性,包含以上3種的身體活動才改善、保持身體適能。另外,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澳洲臨床腫瘤學會 (COSA)等國際學會共同發起「運動即良藥」,指出癌後運動應納入癌後追蹤階段的「處方」之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表示,據2023年癌友現況調查,44%癌友認為,阻礙運動的原因是治療後的不良反應,如感覺無力、疲勞、麻痺等。
謝政毅說,即使41%癌友在醫療或運動指導員建議,開始運動,但無論強度,每次運動以10至30分鐘為多,偏好運動排行首位是散步,其次是爬山、騎單車與慢跑,另以運動低中高強度來看,有83%台灣癌友停留在低強度運動,就算64%癌友進行具有效益的中強度運動,不過仍無法維持建議的每週至少150分鐘。
謝政毅表示,雖然癌友遠離原本的靜態生活,願意出門走路,但因肌肉體能沒有改變,肌肉也在流失,不過,癌友的運動處方需要「個別化」,而非只是簡單運動,藉由專業人員的設計,包括有計畫、有結構的身體活動,能夠改善、保持身體適能。
物理治療師林昭印表示,癌友在治療結束後,常面臨三項困境,首先是對何時開始運動感到不確定,其次是即使想要運動,癌友往往缺乏正確的運動知識,擔心運動過程中出現不當動作,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像是,胃癌病友因胃部切除三分之一,就不適合做增加腹壓的訓練,最後是不知道哪裡有了解癌症相關限制或風險的專業教練來提供指導。
癌症希望基金推出「癌後運動處方」訓練教練認證課程,規劃為期三個月共12堂的「癌後運動處方」課程,強化癌友「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功能」5大核心能力,重建其身體機能,有效提升日常活動能力,改善整體康復效果,讓想有效運動的癌友能夠放心、安心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