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疫情18年來同期新高 醫評估與「免疫竊盜」有關
國內類鼻疽疫情升溫,至今已累計37例,包括3人死亡,目前病例數已是18年來同期最高紀錄。對於類鼻疽疫情較嚴重的原因,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14日推估,與新冠疫情過後導致的「免疫竊盜」有關,感染新冠肺炎後,會使人體的抵抗力變差,甚至經過反覆感染新冠後,再確診類鼻疽,預後也會較差。
疾管署13日公布,國內新增19例類鼻疽本土個案,分布縣市為高雄15例、台南2例、台中2例,其中17例具有慢性病史,7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今年類鼻疽總個案數累計37例,包括3人死亡。
疾管署評估,今年個案發生地理範圍廣,跟以往集中狀況不同,不只南部、中部等地都有,主要因強颱導致中南部豪雨沖出汙水和土壤中的細菌,全年病例不排除比往年更多。
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黃立民表示,類鼻疽桿菌在水災、颱風過後,較容易傳播,因為泥土生態受到攪動,細菌較易暴露到表面,人體較易經接觸、吸入致病,因此類鼻疽疫情好發於農村。
黃立民也說,類鼻疽跟敗血症一樣,中小型醫院未必能培養出類鼻疽桿菌,讓有些個案被忽略。颱風過後,大家警覺度高,也才有較多個案被發現。
另外,黃立民也推估,可能原因與新冠疫情過後的「免疫竊盜」有關,他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會損害免疫系統,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免疫力會變差,可能會進一步讓面對細菌攻擊時阻擋不了,且在反覆染疫新冠後,若再感染類鼻疽,預後也會較差。
疾管署表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
黃立民表示,治療關鍵是在發病72小時內,正確使用抗生素,另因類鼻疽多有地域性限制,北部民眾不須過於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