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劉克襄的腳步 發現台灣特別的古美食

澎湖非常特別的大蛤包飯。(劉克襄提供)
澎湖非常特別的大蛤包飯。(劉克襄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端午節,一個充滿傳統與文化色彩的節日。當我們想到粽子,腦海中浮現的不僅僅是糯米、竹葉和美味的餡料。在台灣,作家劉克襄曾走訪澎湖和南部的鄉村,發現特別的粽子,覺得它們不僅代表著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澎湖的大蛤包飯和南部的血桐粽子,很難得見到的美食。台灣南部的血桐粽子,很難得見到的美食。(劉克襄提供)

澎湖大蛤包飯 古老風俗的現代重現

十多年前,劉克襄走訪澎湖,當時在馬公近郊的一家餐廳,品嚐到一種奇特的文蛤粽子,這種美味的記憶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劉克襄:「這種大蛤包飯通常會以棉繩串成一串十個,每個大蛤包飯都融入了自家手作的日曬扁魚乾,這些材料一起被包裹成粽子的內涵。」

由於潮間帶生態破壞和過度捕撈,大蛤越來越難以獲取。由於潮間帶生態破壞和過度捕撈,大蛤越來越難以獲取。(劉克襄提供)

居民特別解釋,這是離島的清明祭品。由於使用棉繩綑綁,最近也被視為端午之禮。有些餐廳近年來推出,衍生成遊客體驗地方生活的食材。大蛤盛產於澎湖潮下帶的黑粗沙地,這種貝類生物在外觀上長橢圓狀,殼上有明顯的成長紋,最大可長到六至八公分。

以前,古人把貝殼當錢幣,在澎湖這種商旅交易是很常見的。清明節掃墓時,子孫會食用大蛤包飯,並把大蛤的空殼放置墳頭,讓祖先在陰間有錢快樂過活。這樣奇特貼心的風俗習慣,盛行於湖西鄉一帶。

以前,古人把貝殼當錢幣,在澎湖這種商旅交易是很常見的。以前,古人把貝殼當錢幣,在澎湖這種商旅交易是很常見的。(陳明宗提供)

劉克襄:「端午節前夕,看到這種傳統食材再次推出,有著似曾相識的感動。然而,由於潮間帶生態破壞和過度捕撈,大蛤越來越難以獲取。所以,想吃到這種特別的粽子,若不早些時日就預約,恐怕是吃不到的。限量的自是必然,能夠品嚐到這種成串的大蛤包飯,真的是有緣才能品嚐到。在土地資源匱乏的島嶼,這是一種惜物懷古的表現,也是一種對海洋資源的珍視。」

在土地資源匱乏的島嶼,這是一種惜物懷古的表現。在土地資源匱乏的島嶼,這是一種惜物懷古的表現。(陳明宗提供)

劉克襄因參與一場農村評審活動,有幸再度品嚐這道美食,內心充滿感恩。他說:「謹向推出這道美食的湖西鄉湖東社區的大姐們致敬,同時也感謝年輕朋友們勇於傳承這種傳統。」

台灣血桐子。台灣血桐子。(劉克襄提供)

南部的血桐粽子 逆向創新的生活物件

劉克襄也走訪過台灣南部幾個鄉村和部落,發現了一種特別的粽子——血桐粽子。他說:「在旗山、山美等地,他們採用血桐葉取代常見的月桃葉和竹葉,包裹糯米等食材。」

劉克襄:「蒸熟後的血桐粽子,仔細嗅聞,仍有一些葉香飄出。懂得炊煮的人,能創造出美味的餐點。血桐在這些地方到處可見,原本一般人視為非常臭賤的植物,在地方創想的逆向操作下,變成了精彩的生活物件,這真的是值得喝采的創新。」

在旗山、山美等地,他們採用血桐葉取代常見的月桃葉和竹葉,包裹糯米等食材。在旗山、山美等地,他們採用血桐葉取代常見的月桃葉和竹葉,包裹糯米等食材。(劉克襄提供)

在這些地方走訪,讓劉克襄深深體會到,傳統並不僅僅是古老的記憶,而是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價值和意義。澎湖的大蛤包飯和南部的血桐粽子,它們不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象徵,是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過去的尊重。

延伸閱讀
澎湖人的大冰箱 記潮間帶拾寶趣
2024年06月25日 | 7天前
傳承與榮耀 澎湖踏涼傘技藝守護者
2024年05月31日 | 1個月前
經部公布離岸風場地調
2024年06月17日 | 15天前
餵養一代漁村人的丁香魚
2024年05月25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