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青小聚三秀園 共創家鄉美好未來

埤青小聚,首次聚會圓滿成功。(島語實驗室提供)
埤青小聚,首次聚會圓滿成功。(島語實驗室提供)

【記者廖儷芬/ 雲林 報導】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青年懷抱使命感而返鄉,然而相較都市地區豐富的資源與機會,在雲林大埤鄉下就業或創業有著更多的困難與挑戰。22日,大埤青年在大埤最美的古蹟花園三秀園,完成了第一場埤青小聚,共享了一個歡樂的夜晚。

大埤青年共享歡樂夜晚,一起在大埤最美的古蹟花園 三秀園 Sam-Sìu Garden 。大埤青年共享歡樂夜晚,一起在大埤最美的古蹟花園 三秀園 Sam-Sìu Garden 。(島語實驗室提供)

這場青年聚會吸引了來自不同村落、職業與年齡的二十位大埤青年參與。大家互相分享彼此在大埤的故事,並討論對大埤未來的想像。「二十年前返鄉時,沒有任何資源,都是自起苦苦撐過來。很開心二十年後,能有這場聚會串聯彼此。」一位參加者回憶道。

是青農、是老師、是公所專員、是咖啡廳老闆、是花園管理人、是NGO工作者,因為埤青小聚,聚在一起。是青農、是老師、是公所專員、是咖啡廳老闆、是花園管理人、是NGO工作者,因為埤青小聚,聚在一起。(島語實驗室提供)

透過這次聚會,大家能夠聆聽彼此的故事,分享多年前返鄉的點滴,感謝每一位守候大埤的青年,因為有這些前輩的堅持,才有今天能夠齊聚一堂的機會。

大埤青農謝志坪和年輕人分享返鄉心路歷程。大埤青農謝志坪和年輕人分享返鄉心路歷程。(島語實驗室提供)

此次活動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討論、交流的渠道,廣邀大埤有志青年參與聚會,共同研討大埤地方議題,並邀請職人與青年交流,為大埤青年開闢全新視野。

期待能透過更多更多的聚會,將彼此的力量串聯起來。期待能透過更多更多的聚會,將彼此的力量串聯起來。(島語實驗室提供)

斗南扶輪社社長王智霖分享了他的心境:「半百歲月中有十年的時間沒有居住在大埤,我也曾經這麼認為,我不會回雲林工作!結果瞬間返鄉蝸居近20年,每一個人都有離開與留下的理由,只有白駒不曾停留。」他說,聽著這些青年對家鄉的描述,才知道我們的心境是如此相似。大概是對一方水土的依戀,30年前負笈北上求學時,才知道「雲林」對許多人而言是陌生,更何況「大埤」。我以前總是這麼介紹:中山高速公路斗南收費站的位置處就是大埤鄉(現在連收費站也消失)。

斗南扶輪社社長同時也是大埤人的王智霖。斗南扶輪社社長同時也是大埤人的王智霖。(島語實驗室提供)

王智霖配合「盲人環台公益路跑」活動,除了募款41萬給雲林特教學校,更讓環台七年的跑團第一次跑進大埤鄉,跑在貫穿大埤的157縣道,跑進三山國王廟。從浮潭到蘆竹后,讓大家看見家鄉之美。他強調:「人們記得的不是你的頭銜,而是曾對這塊土地的奉獻!」

8/20(二)- 8/23(五)將舉辦島語文化體驗營。8/20(二)- 8/23(五)將舉辦島語文化體驗營。(島語實驗室提供)

三秀園文化雅集協會總監傅恩弘也分享了他的心得:「由島語實驗室主辦的第一場『埤青小聚』在三秀園前廳舉行,有二十位來自大埤各村的青年前來參與、不同背景與職業的朋友們彼此認識、交流。會中大家聊聊各自的大埤故事、分享對大埤的未來想像,首次小聚的氣氛熱絡又溫馨。」

三秀園文化雅集協會理事長傅恩弘三秀園文化雅集協會理事長傅恩弘(島語實驗室提供)

此次活動特別感謝林森寳鄉長特地前來支持活動,鼓勵大家能多串聯互動、有好的計畫也可以尋求鄉公所協助。他指出,大埤鄉的公家資源若能與民間結合,一定有更好的發展。

林森寳鄉長特地前來支持活動。林森寳鄉長特地前來支持活動。(島語實驗室提供)

這次青年聚會只是一個開端,本聚會將以青年視角為主軸,但無年齡限制,只有一顆年輕自由開放的心,皆可報名參加!未來將會持續舉辦,預計7月12日舉行下次的青年小聚,請留意島語實驗室及三秀園粉絲專頁。

埤青小聚想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有機會能認識與自己有相同理想的人。埤青小聚想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有機會能認識與自己有相同理想的人。(島語實驗室提供)

主辦單位:島語實驗室

島語實驗室是一群在2023年決定一同返鄉的大埤青年,致力於推廣家鄉文化的傳承。我們的業務範圍包含活動企劃、教案設計、田野調查、遊程規劃,目前正籌備著大埤街上的「島語時光」共享空間,邀請大家有空來坐坐。

共同研討大埤地方議題,並邀請職人與青年交流。共同研討大埤地方議題,並邀請職人與青年交流。(島語實驗室提供)
延伸閱讀
西螺大橋推手 李應鏜
2024年06月08日 | 22天前
國慶焰火首次移師雲林
2024年06月10日 | 20天前
耀眼黃金雨 阿勃勒盛開
2024年05月03日 | 1個月前
燦爛初夏 火紅鳳凰花海
2024年05月09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