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推手 李應鏜

1953年建成通車的西螺大橋,是當時臺灣努力與進步的象徵。(魏進福提供)
1953年建成通車的西螺大橋,是當時臺灣努力與進步的象徵。(魏進福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西螺大橋在1953年建成通車,第三任西螺鎮長李應鏜(1909-1959)在任期間(1948-1951)積極推動大橋建設。然而,過度操勞導致他在1959年英年早逝,年僅49歲。李應鏜的小女兒李雅容在2013年為父親寫一本書《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不僅記錄了李應鏜生平,也為臺灣戰前戰後政治和西螺大橋歷史補上了重要的一頁。

李雅容65歲開始著手寫父親的書。(李雅容提供)李雅容65歲開始著手寫父親的書。(李雅容提供)

李雅容(左二)在西螺大橋拍照感念父親當年努力的成果。(李雅容提供)李雅容(左二)在西螺大橋拍照感念父親當年努力的成果。(李雅容提供)
李雅容經常回到故鄉,到西螺大橋走走。(李雅容提供)李雅容經常回到故鄉,到西螺大橋走走。(李雅容提供)

李應鏜自幼天資聰穎,小學未畢業就考入中學,中學未畢業又考入大學。後赴日深造,畢業於京都同志社大學,李應鏜與太太李陳勸旅居日本,直至中日戰爭爆發才返臺。

李應鏜的畢業證書。(李雅容提供)李應鏜的畢業證書。(李雅容提供)
李應鏜結婚照。(李雅容提供)李應鏜結婚照。(李雅容提供)
李應鏜全家福。(李雅容提供)李應鏜全家福。(李雅容提供)
李應鏜與妻兒珍貴合影舊照片。(李雅容提供)李應鏜與妻兒珍貴合影舊照片。(李雅容提供)
李應鏜帶著家人前往日本旅遊。(李雅容提供)李應鏜帶著家人前往日本旅遊。(李雅容提供)

李應鏜和二舅張崇岳,影響他最深的人。(李雅容提供)李應鏜和二舅張崇岳,影響他最深的人。(李雅容提供)

蔣緯國將軍當年寄給李應鏜的手稿。(李雅容提供)蔣緯國將軍當年寄給李應鏜的手稿。(李雅容提供)

李雅容寫書過程,收集大量關於父親的照片、文件和回憶。「寫到我爸爸在日本讀書的部分,我想真正體驗那種感覺,因此我去了京都爸爸住過的地方,走他走過的路,體會他當時上學的情景。」

李雅容臺大法律系畢業,卻在臺南教了四十多年的英文。(李雅容提供)李雅容臺大法律系畢業,卻在臺南教了四十多年的英文。(李雅容提供)
李雅容曾在成功大學舉辦李應鏜文物展。(李雅容提供)李雅容曾在成功大學舉辦李應鏜文物展。(李雅容提供)

李應鏜育有兩男七女,當他去世時,么女李雅容才讀國小,許多記憶仰賴兄姐們口述補足,「我跟住溫哥華的二姐李麗容約好,每週一次,臺灣時間中午12點,那邊是晚上,二姐開始講故事,我記錄下來。」

書出版後,李雅容辦了幾場李應鏜文物展。(李雅容提供)書出版後,李雅容辦了幾場李應鏜文物展。(李雅容提供)
雲林平原社大曾演出李應鏜的故事。(魏進福提供)雲林平原社大曾演出李應鏜的故事。(魏進福提供)

李雅容回憶,「爸爸在世時,家中經濟很好,阿公是醫生,後來經商,開了一個製酒場,賺了很多錢。我阿嬤是西螺埤頭里張家張崇岳的姐姐,她的爸爸是晚清末年的秀才。我媽媽的外公也是秀才,所以兩邊都是書香世家。」

李雅容前往京都踏訪父親走過的地方。(李雅容提供)李雅容前往京都踏訪父親走過的地方。(李雅容提供)

西螺大橋興建起於1937年日治時代,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線爆發,鋼材挪作軍事用途而中止興建,最後在國民政府期間,李應鏜擔任西螺鎮第三任鎮長任內,多番奔走,促成美方金援,工程經費還直接匯進李應鏜戶頭,成為傳奇故事。

李雅容是當年臺中聯考的女狀元。(李雅容提供)李雅容是當年臺中聯考的女狀元。(李雅容提供)

李雅容就是台南人稱的胡媽媽。(李雅容提供)

李雅容就是臺南人稱的胡媽媽。(李雅容提供)

大橋恢復續建後於1952年完工,次年正式通車,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完成從日治時期規劃縱貫道路全線貫通的里程碑,具經濟和軍事雙重意義。

李雅容和臺中女中的同學們。(李雅容提供)李雅容和臺中女中的同學們。(李雅容提供)

李雅容藉由書寫表達對父親的無盡思念,也讓後人得以認識身為地方公知(公共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

延伸閱讀
國慶焰火首次移師雲林
2024年06月10日 | 16天前
耀眼黃金雨 阿勃勒盛開
2024年05月03日 | 1個月前
燦爛初夏 火紅鳳凰花海
2024年05月09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