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偉誌的創作人生 原民工藝傳承與創新

翁偉誌,家住卑南鄉魯瑪克部落。(翁偉誌提供)
翁偉誌,家住卑南鄉魯瑪克部落。(翁偉誌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東報導】

三十歲的翁偉誌,家住卑南鄉魯瑪克部落,台東唯一的魯凱族部落裏,但他們全家都是平地人。因為媽媽是裁縫師,很多原住民都來找媽媽做族服和配件,翁偉誌耳濡目染,對原住民的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仿真山羊角。仿真山羊角。(翁偉誌提供)

在大南國小的鄉土教育課程中,他學會了木雕、十字繡,培養了對於原住民藝術文化的美感,這些技能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基礎。

翁偉誌小學的作品:十字繡。翁偉誌小學時的十字繡作品。(翁偉誌提供)

回歸部落 創作原住民工藝

翁偉誌虎尾科技大學飛機修護系畢業後,曾經從事CNC車工自動化的工作,但他最終決定回到家鄉,投入原住民工藝的創作。他開始製作琉璃珠、原住民服飾配件、背包和耳環等作品。

原住民配件:復古色肩帶。原住民配件:復古色肩帶。(翁偉誌提供)

翁偉誌說:「不只創作成品,我還希望讓原住民朋友能延續自己的特有文化和傳統配件,所以我開發材料,拍影片免費教學,讓他們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購買材料,自己動手做。」

翁偉誌自己做的琉璃珠。翁偉誌自己做的復古琉璃珠頸鍊。(翁偉誌提供)

開發仿真羽毛 保護野生動物

台灣的法律不允許使用、展示、加工和販售野生動物保育類的羽毛,翁偉誌因此有了開發仿真熊鷹羽毛的想法。他說:「我正在研發既環保又永續的仿真羽毛,希望能使用鵝毛作為材料,並在上面繪製熊鷹羽毛的圖案作為替代。既能保護稀少的熊鷹,又可以將原住民文化所需的元素傳承下去。」

髮叉,常用於頭飾上、羽飾上。髮叉,常用於頭飾上、羽飾上。(翁偉誌提供)

結合原民文化與美觀的肩背袋、真皮長夾設計

翁偉誌的肩背袋設計靈感來自卑南族、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元素。他說:「第一款肩背袋以卑南族的Ga-jin褲片為主,結合八角花和十字架圖案。第二款肩背袋融合了排灣族和魯凱族的紅黃綠圖案,並加入12顆琉璃珠,每顆代表一個祝福。」

加入12顆琉璃珠,每顆代表一個祝福。加入12顆琉璃珠,每顆代表一個祝福。(翁偉誌提供)

另外以相同概念不同做法製作了八角花壓紋搭配十字架圖騰的真皮長夾,他希望原住民能學習製作過程,親手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

八角花壓紋搭配十字架圖騰的真皮長夾。八角花壓紋搭配十字架圖騰的真皮長夾。(翁偉誌提供)

開發簡單易做的材料包

翁偉誌最有成就感的作品是卑南族的花環,他研發了一款簡單且容易製作又耐用的材料包。他說:「我希望開發更多的材料包,讓這些傳統技藝變得更加親民。在研發過程中,我會和耆老交流,聽取他們的需求和建議,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

卑南族花環,簡單、耐用的方式製作。卑南族花環,簡單、耐用的方式製作。(翁偉誌提供)

未來計畫研發傳統排灣族陶珠

陶珠的製作是翁偉誌近年來最大的挑戰。他希望研發傳統的排灣族陶珠和降低陶珠的成本,讓更多人能負擔得起這種仿舊質樸的工藝品。翁偉誌說:「除了亮彩的琉璃珠以外,台東的排灣族人也喜歡使用復古感的陶珠作為文化元素,我希望透過降低陶珠成本,讓更多人擁有或學會這個傳統工藝。」

兩排復古琉璃頸鍊。兩排復古琉璃頸鍊。(翁偉誌提供)

持續創新的同時 考究原住民的文史

翁偉誌表示,原住民的工藝創作色調通常包括紅、黃、綠、黑、白,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色調。根據用途和身份,琉璃珠項鍊的配置和長度會有所不同。他說:「我認為最困難的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每次我會先做出一款作品,讓大家投票,再決定是否保留。」

紅黃綠鈴鐺,用於頭鈴、龍袍。紅黃綠鈴鐺,用於頭鈴、龍袍。(翁偉誌提供)

翁偉誌從小耳濡目染原住民文化,逐漸學會相關知識,並內化成自己的創作理念。如今,他沒有政府扶持,也因為不是原住民,無法獲得補助或是爭取原民工藝相關的進修機會,依然堅持走這條路,希望能幫助更多年輕人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所以他擁有一個小團隊,分工把這項原住民的傳統工藝做的更精緻一些。

以卑南族的Ga-jin褲片為主,結合八角花和十字架圖案的黑麻肩背袋。以卑南族的Ga-jin褲片為主,結合八角花和十字架圖案的黑麻肩背袋。(翁偉誌提供)

翁偉誌他的努力和貢獻,不僅在於創造出優美的工藝品,更在於讓更多人了解和珍惜這些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資產。

翁偉誌用五年時間專研原住民的配件。翁偉誌用五年時間專研原住民的配件。(翁偉誌提供)
延伸閱讀
攝影家葉書宏 談蘭嶼潛水拍照
2024年06月03日 | 23天前
傳統捕魚消失25年 大竹再現漁人精神
2024年05月23日 | 1個月前
台東波浪屋 海與山的交織美學
2024年05月21日 | 1個月前
520我愛你 台東30對新人完成結婚登記
2024年05月20日 | 1個月前
Kulumaha回家吧! 布農族的堅韌與傳承
2024年05月19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