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茲訪中 分析:難改變德中經貿關係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週日(4月14日)起,率領商務代表團訪中三天,期間將會見中共黨魁習近平。分析指,此行很難改變德中的經貿關係。
蕭茲此行將訪問中國西南重鎮重慶,還有上海和北京,旨在加強德國與其第一大貿易夥伴的關係,同時解決雙方日益加深的分歧。這是蕭茲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中,也是今年首位訪中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就蕭茲訪中可能聚焦的問題,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週日對《大紀元時報》表示,德國最重要的可能是對北京展現其經濟、安全的核心利益。
孫國祥說,「蕭茲可能是想要透過訪中的時候,將這些核心利益對習近平提出來。針對歐洲的經濟跟安全政策方面,主要維持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中國(共)是不是透過不公平的競爭,大量輸出太陽能光電板、電動車。第二個,就是中國(共)不能透過任何方式支持俄羅斯,特別是在烏克蘭戰爭上。」
蕭茲此次訪中,帶領著西門子(SIEMENS)、BMW等眾多企業的負責人,在孫國祥看來,德國方面在尋找商業機會的同時,也會注重去風險。
孫國祥表示 ,德國一些商業人士想要透過德國政府的對話找一些商機,「在『去風險化』前提下,德國與中國繼續交往,但中國(共)必須要公平競爭。」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則對《大紀元》表示,中德貿易難有起色。
吳瑟致說,「我覺得很難有顯著的突破,畢竟目前全球經貿的發展,甚至全球供應鏈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尤其在高新科技上,我們看到半導體或晶片的生產鏈已經不再是以中國為主的發展模式了。德國總理這次訪中,希望能夠改變德中之間的經貿關係,我覺得非常困難。」
德國尋找競爭與合作的平衡
吳瑟致還表示,蕭茲政府的對中政策與過去的梅克爾時代有很大不同,蕭茲「把中國(共)視為夥伴,同時也視為競爭對手」。
他認為,蕭茲努力在德中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中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德國更需要扮演一個西方陣營的槓桿角色。
「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跟中國(共)之間的關係,持續進行的俄烏戰爭,及伊朗跟以色列之間的一些問題,這都涉及到整個全球形勢的發展。」吳瑟致說:「所以蕭茲訪中,在整個大環境上有這樣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