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東西德的橋 以交換間諜聞名

德國的格利尼克橋連接西柏林和波茲坦,素以「間諜橋」著稱。(Shutterstock)
德國的格利尼克橋連接西柏林和波茲坦,素以「間諜橋」著稱。(Shutterstock)

文/陳俊村

德國的格利尼克橋(Glienicke Bridge),在冷戰時期連接著東、西德,在當時是兩大陣營交換被捕諜報人員的地點,素以「間諜橋」(Bridge of Spies)著稱。今天,當人們行經這座橋梁時,彷彿穿越時空隧道,能再次目睹當年民主與共產政權互相對抗的景象。

格利尼克橋原先是17世紀的一座木橋,它跨越哈非爾河(Havel),連接柏林與今日成為布蘭登堡(Brandenburg)首府的波茨坦(Potsdam),方便人們互通有無。該橋的名稱來自附近的格利尼克宮(Glienicke Palace)。

在19世紀初期,人們在這裡興建一座磚木基座橋梁,以因應日益繁忙的交通。它取代了原有的木橋,成為第二代格利尼克橋。

今日的格利尼克橋遠眺圖。(Shutterstock)今日的格利尼克橋遠眺圖。(Shutterstock)

到了20世紀初期,交通需求已經超越了這座橋的容量,尤其是哈非爾河上的蒸汽動力船隻,只能經由一個狹窄橋孔穿過該橋,因此經常造成水面交通阻塞。為此,德國政府於1907年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鐵橋來取代它。這就是第三代格利尼克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的1945年4月,格利尼克橋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949年東德和西德分別成立,這座橫跨兩國邊界(東德的波茲坦和西德的西柏林)的橋梁才得以重新修復。東德政府將該橋命名為「統一之橋」(Bridge of Unity)。

儘管格利尼克橋象徵統一,但東西德之間的統一卻一直受到阻撓。在1952年,東德政府率先對西柏林市民關閉這座橋。到了1961年8月柏林圍牆建成之後,東德居民也被禁止使用該橋。只有盟軍的軍事人員和外國外交官可以隨時通行。

1986年2月7日,格利尼克橋仍受到管制。(DANIEL JANIN/AFP via Getty Images)1986年2月7日,格利尼克橋仍受到管制。(DANIEL JANIN/AFP via Getty Images)

當時,在西柏林和東柏林與東德之間的所有邊境檢查站中,格林尼克橋是唯一一個由蘇聯控制的邊境檢查站。不久之後,它就成了東西方陣營交換間諜等人質的地點。

第一次交換是在1962年2月10日。美國釋放了在1957年被判罪入獄的蘇聯間諜阿貝爾(Rudolf Abel),以換取在1960年被蘇聯俘虜的U-2偵察機飛行員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

此後,雙方又進行了幾次交換。這種在冷戰期間交換間諜的事件,後來成為電影拍攝的題材。以2015年上映、由美國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電影《間諜橋》為例,它便是取材自美蘇兩國交換鮑爾斯和阿貝爾的史實。

1962年2月10日,美蘇兩國在格利尼克橋交換鮑爾斯和阿貝爾。(DPA/DPA/AFP via Getty Images)1962年2月10日,美蘇兩國在格利尼克橋交換鮑爾斯和阿貝爾。(DPA/DPA/AFP via Getty Images)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格利尼克橋因為使用年限已超過壽命而需要進行重大維修,而其維修費用成為西柏林政府和東德政府之間的爭議焦點。

在1980年,西柏林政府完成了該橋半邊的修復,隨後在1985年承擔另一半原本應由東德政府負擔的維修費用,以交換東德政府將「統一之橋」的名稱改回原來的格利尼克橋。

在柏林圍牆於1989年倒塌之後,格利尼克橋重新對行人開放。隨著兩德在1990年統一,該橋附近的邊境防禦工事和路障也被拆除,這象徵新時代的來臨。

今日的格利尼克橋一景。(Shutterstock)今日的格利尼克橋一景。(Shutterstock)

為了紀念冷戰時期這段歷史,並向該時期的老兵表達敬意,鮑爾斯的兒子小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 Jr.)於1996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沃倫頓(Warrenton)創立了冷戰博物館。

鮑爾斯於1977年過世。在2000年U-2事件40週年之際,他的家人代其領取美國政府追授他的戰俘勳章、飛行優異十字勳章和國防部服役獎章。

此外,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的泰內特(George Tenet)也追授他局長獎章,以表彰他在執行任務時表現出的高度忠誠和非凡勇氣。◇

延伸閱讀
中共南極再建考察站 引間諜之憂
2023年11月02日 | 1年前
中共稱逮間諜 或為維穩
2023年08月22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