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在爭議中熱播 學習上海話成潮流

電視劇《繁花》一鏡頭(視頻截圖)
電視劇《繁花》一鏡頭(視頻截圖)

【記者方曉、佟亦加/綜合報導】
知名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視劇《繁花》日前播出完結篇,在爭議不斷之中,半個月的播放期間,帶動了黃河路等地成為網紅打卡地,學習上海話也成為一種潮流。

《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以199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講述當時一無所有的主角阿寶,藉著自身的經商手腕,在上海黃河路發跡,成為商界的後起之秀的故事。

《繁花》劇中一共出現57首歌曲,除《愛拼才會贏》、《新鴛鴦蝴蝶夢》、《再回首》和《一生何求》均為重新翻唱外,其餘均取得原錄音版權,包括《我的未來不是夢》、《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安妮》、《冬天裡的一把火》、《忘情桑巴舞》《無地自容》、《偷心》、《隨緣》、《執迷不悔》、《突如其來的愛情》、《相逢有樂町》、《路邊的野花不要採》、《我是一隻小小鳥》、《光輝歲月》、《不再猶豫》等。

《繁花》去年底於中國播映後,成為熱門話題,並且吸引了大量的觀眾與演員、導演的粉絲前往上海黃河路打卡,感受劇中人物經歷的90年代上海。其中,劇中重要場景,上海商人名流每晚聚集的酒家「至真園」,原型為「苔聖園」,成為了黃河路上網紅打卡地。

劇中出現的和平飯店、花園飯店、國際飯店熱度同樣上漲,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另外劇中出現的上海美食如泡飯、排骨年糕、熱氣羊肉、川沙雞腳爪、油條、定勝糕、油墩子、霸王別姬等亦成為觀眾討論熱點。在大結局播出後熱度仍然持續。

中央社21日報導,在上海出生、長大,五十多的上海民眾老張說,《繁花》裡重現的黃河路有些誇張,然而黃河路在那個時代確實是非常的繁華,每晚都是有錢人與名車出入,當時有錢人可以在黃河路一晚花掉上萬元。他也說,「那種紙醉金迷僅限於黃河路,基本與我們這些上海人無關。」

《繁花》製作了「上海話」與「普通話」兩個版本,隨著戲劇爆紅,學習上海話也成了潮流;不少上海人重拾生疏的方言,在辦公室也更頻繁的以上海話聊天,此外,非上海人也在網路上討論關於上海話的話題,以及分享學習上海話的經驗與資源。

對於《繁花》的語言版本,上海三十多歲的Mike談了他看「普通話」版本的《繁花》後的感想:「不是看滬語版的不算看過《繁花》。」他解釋,使用上海話才更加貼近當時的環境,也才能感受到當時人們之間的互動與情感,很多的情緒是無法用普通話表達的。

《繁花》熱播也帶動一些「繁花概念股」股價上揚。此外,在拍攝過程中提供技術支援的洲明科技、奧拓電子、卡萊特等上市公司,同樣受惠於戲劇的話題,在播出期間有不同程度的漲幅。

不過,同時「繁花」也引來諸多負評和爭議,比如敘事「節奏奇慢、時空錯亂、電影語言難以適應與過多留白」、「鏡頭絕美,劇情不知所云」、「掩蓋了一段真實的歷史」等等。

李立群評《繁花》:30年前的上海不是這樣

臺灣資深藝人李立群日前談觀後感時表示,「1990年代的上海不是這樣。」並認為王家衛導戲「經驗不足」。

71歲的李立群17日在微博表示:「王家衛導電視劇的經驗不足,他經驗不夠。《繁花》(雖然)大部分中國觀眾都喜歡,(但)上海人不太喜歡。我們要尊重,因為上海人太了解。」

他表示:「《繁花》講的是1992年、1993年的上海,我們太了解,那個年代沒走過來多久嘛,才30年,我們記得很清楚,不是這樣,不是你講的這樣嘛!」

李立群還表示,自己看過王家衛之前的幾部作品,包括《一代宗師》、《重慶森林》等,他都沒看懂,並自嘲「素質太差」。他還提到,自己並不認識王家衛。

李立群的這段點評在影迷間掀起討論。事實上,除了李立群之外,還有不少網友認為王家衛拍出來的根本不是90年代的上海,認為劇集拍攝出來的效果過於浮誇,帶給人一種1930年代的舊上海感覺,指王家衛拍《繁花》拍得像《花樣年華》。◇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