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割喉事件 醫:別忽略對孩子衝擊

醫師提醒,不要忽視目睹校園突發事件,對孩子的心靈衝擊。(123RF)
醫師提醒,不要忽視目睹校園突發事件,對孩子的心靈衝擊。(123RF)

文/記者李怡欣

近年校園安全事件頻傳。從同儕的自傷自殺行為到割喉(頸)案等,這些事件都對原來平靜的校園環境帶來震憾,相信也令廣大學子和家長憂心忡忡。到底家長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來降低這個衝擊,不斷在考驗家長智慧。

醫師提醒,對於情緒調節及衝動控制發展尚未健全的兒童及青少年,若缺少成人適當的引導討論,孩子容易以模仿網路資訊的方式來處理自己類似的議題困擾,方法容易變得侷限狹隘且偏差。

正視急性壓力症候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指出,在突如其來親身經歷或目睹他人的遭受威脅生命事件時,如性暴力、身體傷害、地震、火災、車禍等,可能會引發所謂的急性壓力症候群,造成身心狀況出現難以入眠、反覆做惡夢、不斷憶起痛苦的事件片斷,情緒不穩(如焦慮、憂鬱、莫名暴躁易怒等)、甚而合併出現身體化症狀(亦即將情緒困擾化為身體不舒服)。

發現孩子有身體不適,好好就醫評估確認身體是否有進一步需處理的狀況是重要的。(123RF)發現孩子有身體不適,好好就醫評估確認身體是否有進一步需處理的狀況是重要的。(123RF)

在國人的社會文化中,較少有機會直接的討論情緒或感受,其實大人們可以協助青少年觀察回饋、引導覺察、教導自我照顧技巧、以及開放討論。

以下建議幾個簡單的方式,適合親子平常居家練習:

一、減少反覆接受強烈的新聞訊息或網路資訊、提供一定時間的支持陪伴、以確認兒童及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安全。

二、每日的身心調節練習:親子固定每日一起做5~10分鐘的腹式呼吸或正念減壓練習,練習觀察思緒、回到關注、協助調節當下的身心狀態,回到身心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才更能做理性彈性的思考。

當孩子處於身心過激的狀態容易引發反抗或逃避(Fight or Flight)的反應,而當能量過低又可能呆僵(Freeze)無法反應。孩子們在四歲後就可以開始學習及練習情緒調節技巧,許多家長回饋孩子們練習之後在情緒的覺察處理有顯著的進步,有時比大人的調節還快。當每日固定練習成習慣後,也才較能夠在一些需救急調節的情境使用這些技巧。

三、學習覺察、先穩定自己:若有嚴重壓力疾患、焦慮憂鬱等狀況的出現,許多孩子不見得能夠清楚的以語言表達自己的狀況,也可能會迴避創傷相關的記憶片段,比較能夠表達的反而是身體症狀,如食慾、睡眠變化、專注力狀況、各種身體不舒服,包含頭痛、暈眩、胸悶心悸、喘不過氣、肚子痛等。

觀察這些症狀,嘗試在生活中調節及照顧身心的需求,許多孩子得要這些身心狀況較穩定之後,才有信心談相關的經驗。

賴柔吟提醒,一旦發現孩子有身體不適,好好就醫評估確認身體是否有進一步需處理的狀況是重要的。但當內外科醫師查不到相關原因,狀況依然持續並影響生活時,可能就需要尋求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醫療專業協助。若不確定是否到需就醫的程度,或想要初步諮詢,可以透過學校身心科醫師駐區或駐校服務進行初談。

賴柔吟強調,身心失調若已影響到生活,就不是靠意志力或靠加油打氣就可調回來的。青春期大腦的發展正經歷神經突觸大量修剪、荷爾蒙的變化,若再加上重大壓力事件,在一般的身心調節技巧不管用時,即需就醫評估。

以上策略,除了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情緒狀況,也可以避免後續疾病慢性化,降低孩子自行尋求不合適的情緒處理方式的風險(如飲酒、濫用藥物、自傷)。◇

延伸閱讀
謹慎做防疫 安心放寒假
2023年01月18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