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鬧元宵 古人必做這九件事
編按:黃曆1月15日是元宵節,俗稱「小過年」,也是傳統年節的最後一天。在臺灣,我們會舉辦盛大、熱鬧的燈會等活動,慶祝這一傳統文化節慶。還有哪些事非做不可呢?
說到元宵節,大家都知道要吃湯圓、猜燈謎、賞花燈等等。不過元宵節的習俗可遠不止這些,尤其對古代的女子來說,還有好幾件必做不可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來數一數,從古至今,元宵節到底有多少有意思的習俗,還有歷朝歷代都是如何慶祝這個節日的。
首先,我們來講講每個朝代元宵節的天數,最初在漢代的時候,元宵節的慶祝活動只有一天;唐代變成了三天;宋代加長到五天;到了明代要歡慶整整十天,從初八點燈一直到十七日的夜裡才熄燈,最後到了清朝又回到了三天。
九大元宵節習俗
1. 為何點燈?
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這要從元宵節的別名「上元節」說起。
道教把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這三天分別是主管天、地、人三官的誕辰,其中的天官大帝,民間普遍認為是「堯、舜、禹」中的堯帝,他的生日便是正月十五。
傳說,西漢漢武帝曾在正月夜裡在皇宮內燃燈祭祀「太一」神,這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明的開端。
到了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了中國。根據宋朝陳元靚《歲時廣記》引述《僧史略》的記載:「漢法本傳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以表佛法大明。」
漢明帝劉莊尊崇佛教,不僅在皇宮和寺廟內舉行燃燈法會,又令全國無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以表示對佛祖的尊敬和信仰。
從這個時候起,這種佛教禮儀從宮廷發展到了民間,逐漸形成了日後規模盛大的民俗節日。
我們可以從隋煬帝《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的詩中,看到當時隋代宮中張燈慶祝的熱鬧場面: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這裡的「梵聲」,就是指念佛誦經的聲音,所以元宵節點燈最初有禮佛和祭祀神明的意涵。
2. 賞花燈有何習俗?
隨著元宵節在民間發展得越來越盛大,逐漸形成了辦燈會賞花燈的習俗。
燈會上一定會有一些傳統的舞龍和雜耍活動,《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裡,就把街邊雜耍的班子和賣雜貨的小攤都請到了皇宮裡,讓皇帝和嬪妃們也能體驗一把民間的樂趣。清代的《乾隆帝元宵行樂圖》描繪的也是類似的場面。
3. 趣味猜燈謎
中國的謎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後來發展為在燈上懸掛小布條,猜中了有時候還能贏得好看的花燈。
南宋遺民周密,在他追憶南宋舊聞的《武林舊事.燈品》中描述了元宵燈謎的盛況:
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接下來,考驗讀者智力的時刻到了!
你打我不惱,背後有人挑。
心中亮堂堂,指明路一條。
(猜一古代日常用品)
大家可以猜到這是什麼日常用品嗎?答案在文末揭曉。
4. 吃元宵還是湯圓?
現今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或者湯圓,這種食品是宋代才出現的,當時叫做元子、團子等。
明朝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記載了當時宮內元宵的做法:
其制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那麼,元宵和湯圓怎麼區分呢?元宵是搖出來的,而湯圓是像包餃子一樣包起來的。
5. 新年伊始第一個月圓
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會在這天裡賞月和祭月,同時滿月和湯圓都象徵著闔家團圓,這也是一家團聚的日子。
明月當空,美景當前,文人們都喜歡賦詩一首,也流傳下來好多名句。
最有名的要數辛棄疾的《青玉案之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 跳繩延年壽
跳繩在古代稱為「跳白(百)索」,明清兩朝的時候,跳百索大多都在正月十五日這天舉行。
明朝劉侗、于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燈市》中記載:
正月十五日,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
清代《樂陵縣志》記載:
元宵期間,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曰跳百索。
在鼓聲、歌聲伴奏下跳繩,不只是傳統的娛樂活動,也象徵著祛病並延年益壽,在中國與韓國都有習俗。
7. 走橋走百病
走橋也叫走百病,這是專屬於古代女性的特殊習俗。在明清時代的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詳細的描述。
例如,周用《走百病行》:
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
姨姨老老領小姑,攢掇梳粧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
平日裡,女性在家中並不常有機會出門,但是這一天裡,全家老小都要結伴去橋上走一走。
明代崇禎八年(1635年)初版刊行的《帝京景物略》記載:
(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遝,貧富相易貿,人物齊矣。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
明張宿《走百病》:
白綾衫照月光殊,走過橋來百病無。
再過前門釘觸手,一行直得一年娛。
還有明蔡士吉《元宵曲》句:
郎莫看燈去走橋,白綾衫氅撒嬌嬌。
走來兒怕雙纖趾,不走兒愁一捻腰。
後來走百病又衍生出了登高爬山、遊街等形式。最有意思的是北方遼寧因為天寒地凍,把走百病改成了走百冰。
8. 摸門釘求生子
除了走橋,婦女們還會偷偷去摸釘,也就是摸城門上的門釘來求子,以京城的正陽門最為吉利。
《帝京景物略》記載:
至城各門,手暗觸釘,曰男子祥,曰摸釘兒。
明蔡士吉《元宵曲》句:
姨兒妗子此門誰,問著前門佯不知。籠手觸門心暗喜,郎邊不說得釘兒。
汪歷賢《燈市竹枝辭》:
豐頤廣顙出侯門,熊白方甘狐白溫。
聞賜燈棚添彩索,千燈焰焰曉猶存。
長安燈市晝連宵,游女爭呈馬上腰。
蹋蹋燈光莫歸去,前門釘子玉河橋。
9.「偷挽蔥,嫁好尪」
偷青就是偷菜,還有偷紅、偷燈的說法,未婚配的男女青年在元宵節偷菜、偷燈是為了祈求佳偶,而已婚女性則是為了祈求生子。
在臺灣有「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語,蔥與尪諧音,意思是,想要祈求婚姻美滿的女孩,都會在元宵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菜,而且一定要去菜園偷摘的才算數。《帝京景物略》記述道:
金元時,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
雖竊至妻女不加罪,夷俗哉。
雖說是為了討個吉利,但偷東西不好,大家還是別學了吧!
◎ 剛才燈謎的答案是:「燈籠」,你猜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