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 10名「設施農業」達人獲獎

【記者戴德蔓/臺北報導】

農糧署22日表示,因應氣候變遷所推動的「設施型農業計畫」已達1,894公頃,取得相當豐碩成果。為使更多農民參與本項計畫,112年首度辦理優良設施農業經營徵選,從全國舉薦50名參賽農民中選出10位運用設施栽培成功案例,鼓勵更多農民投入設施栽培,提升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促進產業發展。

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從2017至2021年共投資45億元推動設施農業,五年的成果已經達到1,894公頃,超過原來預期1,500公頃目標,行政院又核定2023至2026年共54.8億元經費,往後每一年目標250公頃,2026年全國的設施農業可達到2,894公頃。

胡忠一表示,農作因氣候變遷或是豪雨、乾旱、病蟲害,甚至土壤因多年連作造成損害,透過設施農業計畫可以補充耕地面積,比如在汛期可以供應臺北農產公司拍賣量的20%,將繼續推動以國內耕地面積1%為目標。

胡忠一說,設施型農業加入環控等智慧型相關設施,農產品結合有機跟產銷履歷,非常安全,安心履歷可以追溯,農民收益可以增加,消費者的飲食安全也獲得確保。

菁英獎得主在農業生產整體規劃及效益展現明顯成果,堪為典範。嘉義縣水上鄉陳文輝運用抗颱加強型網室栽培木瓜,建立全國最大的木瓜智慧農業生產基地;桃園市新屋區謝秋芸建立以效益為先的有機草莓設施栽培,節省人力成本,對消費者而言也是友善的生產環境。

臺南市永康區李承昌運用鋼構設施及降溫設備栽培有機小黃瓜,搭配天敵防治,是永續經營最佳代表。李承昌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當初做肥料是用蚯蚓的糞便,做多種有益微生物菌,可以讓土壤更健康更營養。◇

延伸閱讀
堅持不放棄 49學生獲金手獎
2023年11月19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