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諾貝爾獎講座 強化科學教育人才培育

	台灣大學化學系周必泰教授向大家深入解說2023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研究歷程,以及在科學上的重大貢獻。(國立中正大學提供)
台灣大學化學系周必泰教授向大家深入解說2023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研究歷程,以及在科學上的重大貢獻。(國立中正大學提供)

【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

一百多年來,諾貝爾獎是全球科學研究的桂冠,每年10月初由瑞典諾貝爾委員會揭曉當年的得主,並於12月頒獎。中正大學為了讓師生民眾更瞭解國際頂尖學術研究及其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今年校內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與通識教育中心於14日再一次共同舉辦「2023年諾貝爾獎科學講座」。講座邀請國內相關領域頂尖專家深入解析今年生醫、物理、化學獎得主的科學成就,盼藉此強化地區科學教育與人才培育。

	科學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科學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國立中正大學提供)

中正大學科教中心表示,今年諾貝爾科學獎項中,生醫獎由柯理克(Katalin Karikó)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二位科學家獲得,以表彰他們對於核酸鹼基調整的研究進而發展出 mRNA疫苗以對抗 COVID-19。這二位美國科學家革命性研究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於 mRNA 與免疫系統間交互作用的了解,也使得人類面對 COVID-19空前的威脅時能非常快速的發展出mRNA疫苗。

	綜合座談與討論現場景況。 綜合座談與討論現場景況。(國立中正大學提供)

在物理獎方面,由美國的阿戈斯蒂尼 (Pierre Agostini),德國的克勞斯 (Ferenc Krausz),以及瑞典的盧伊爾 (Anne L’Huillier)三位科學家獲得,以表彰他們所發展的阿秒 (attoseconds) 脈衝光實驗方法,可使用於研究物質中的電子高速移動或能量轉變的過程。阿秒的科技在許多領域都有潛在的應用,例如在電子元件中,了解並控制電子的行為。阿秒脈衝也可以用來偵測不同的化學分子,比如說使用在醫學診斷當中。

大合照。大合照。(國立中正大學提供)

今年化學獎的三位獲獎人分別是美國的巴溫迪 (Moungi G. Bawendi),布盧斯 (Louis E. Brus),以及艾克摩夫 (Alexei I. Ekimov),以表彰他們對於量子點 (Quantum Dots) 的發現與合成的貢獻。量子點的發展已經帶給人類非常多的好處 (如QLED螢幕與照明),未來它也可能用在可塑性的電子元件、微小的感測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以及加密的量子通訊上。

中正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胡維平表示,中正大學已連續7年舉辦諾貝爾科學獎導讀講座,並邀請地區高中師生前來現場聆聽。今年特別邀請到台灣大學化學系周必泰教授(前中正大學化生系教授)、清華大學光電所陳明彰教授、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劉士任研究員向大家深入解說2023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研究歷程,以及在科學上的重大貢獻。

而本次講座除中正大學師生參與外,也有國立嘉義高中、國立嘉義女中、國立新港藝術高中、嘉義縣立竹崎高中、嘉義縣立永慶高中師生參與,參與者共400人有餘,規模之大,實屬科學教育的盛事。

延伸閱讀
陸中科院疑 翻牆看諾獎
2023年10月06日 | 1年前
中正學生射箭團 備戰成都世大運
2023年07月27日 | 1年前
進入蚯蚓世界 他成功客製有機肥
2023年07月11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