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對話 那不勒斯名作在羅浮宮

義大利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的風格主義展示廳。(公有領域)
義大利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的風格主義展示廳。(公有領域)

文/Jeanette Sousa 編譯/徐海韻

法國巴黎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多遊客參觀的博物館,日前舉辦展覽,展示由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館借展的60多件藝術品。

這次羅浮宮展出的「那不勒斯在巴黎: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特邀展」(Naples in Paris: The Louvre hosts the Museo di Capodimonte),可以欣賞到義大利規模最大,且重要的博物館——卡波迪蒙特博物館中,珍貴的展覽品。

卡波迪蒙特博物館典藏世界一流的畫作、素描、雕塑和工藝品,全都保存位於那不勒斯一座山丘的前王室宮殿內。卡波迪蒙特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Capodimonte)最早是那不勒斯波旁王朝君主的狩獵小屋,目前正在大整修。

卡波迪蒙特博物館與羅浮宮相似,曾經都是王室寓所,後來改建為博物館。就某些情況而言,羅浮宮沒有類似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的藝術品。而本次展覽的設計也很獨特,不單只是純粹展示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的收藏品,也跟羅浮宮長期典藏的傳奇藝術品共展。於是,兩座博物館和藝術品之間有了直接對話。一同欣賞這些藝術品的機會難得,提升了每件作品的觀賞體驗。

德農館(Denon Wing

本次,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的藝術品在羅浮宮三個不同區域展出。31幅核心畫作,分別在德農館專門展示義大利繪畫的畫廊陳列。

其中三幅畫作是藝術家帕爾米賈尼諾(Parmigianino)的作品,他出生於帕爾馬(Parma),後來成為最有影響力的風格主義(或稱矯飾主義)畫家。風格主義出現在16世紀,藝術風格偏向矯飾技巧(artifice)、線條拉長、優雅壯麗等。

帕爾米賈尼諾在父親和叔叔的指導下,開始在家中學習藝術,隨後受到家鄉藝術家柯勒喬(Correggio),以及文藝復興全盛期古典大師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影響。帕爾米賈尼諾的作品充滿表現張力與時尚感,反過來影響了義大利的藝術家,甚至遍及整個歐洲。帕爾米賈尼諾的藝術更透過蝕刻版畫(etchings)廣泛傳播。

此外,上述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包括:羅浮宮永久典藏的著名拉斐爾肖像畫《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Portrait of Baldassare Castiglione)。

帕爾米賈尼諾短暫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許多傑出男士的肖像畫,例如肖像畫《加萊亞佐‧桑維塔萊》(Portrait of Galeazzo Sanvitale)。不過,也有少數衣著亮麗的女性肖像畫引人注目。

帕爾米賈尼諾短暫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許多傑出男士的肖像畫,例如肖像畫《加萊亞佐‧桑維塔萊》。(公有領域)帕爾米賈尼諾短暫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許多傑出男士的肖像畫,例如肖像畫《加萊亞佐‧桑維塔萊》。(公有領域)

帕爾米賈尼諾《安蒂亞》肖像畫

本次羅浮宮展出的一大亮點,是帕爾米賈尼諾著名而神祕的畫作《安蒂亞》(Antea)。這幅畫公認是義大利女性肖像畫的傑作,但作品大部分的背景知識仍是個謎,包括模特兒的身分、創作動機,甚至何時完成等,都眾說紛紜。

帕爾米賈尼諾《安蒂亞》,約1535年創作。(公有領域)帕爾米賈尼諾《安蒂亞》,約1535年創作。(公有領域)

「安蒂亞」這個名字,最早在17世紀由某位藝術家兼作家提出,他認為安蒂亞是帕爾米賈尼諾的夫人。16世紀有位知名的情婦與她同名,因此兩人經常遭混為一談。因此,這幅肖像畫的主角到底是誰,一直有爭議。

學術界對肖像畫主角的身分,也提出多種假設,例如說她是畫家的女兒、僕人、貴族仕女或貴族新娘。然而,目前普遍的共識是「安蒂亞」表現理想的女性美,這是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肖像畫風格。帕爾米賈尼諾在他其他作品中,也採用安蒂亞的臉部圖像,更加說明安蒂亞是畫家創造的理想面貌,並非指特定人士。

《安蒂亞》身穿金色緞面洋裝,洋裝上銀色條紋飾帶如波浪般起伏很有動感。精緻的服飾表現在刺繡的圍裙與袖口。珠寶歷史學家阿曼達‧特里奧西(Amanda Triossi)在日內瓦國際寶石與珠寶展(GemGenève)的演講〈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珠寶〉中提及,《安蒂亞》佩戴的珍珠耳環和她的髮型非常搭配,頭髮也有珍珠裝飾。特里奧西還特別指出《安蒂亞》身上有一奢華配件:紫貂(zibellino),從肩膀垂落到手中。這是一種以白鼬(ermine)、黑貂或紫貂(如本畫作)貂皮製成的毛皮。

紫貂有時會用珠寶裝飾,而且貂也與分娩有關。據說佩戴貂皮不但可增加懷孕機會,還能保護孕婦。此外,金項鍊、繡花圍裙、紅寶石頭飾和耳環,皆象徵情人贈與的禮物。安蒂亞佩戴這些贈禮,說明她接受愛情信物及其意圖。安蒂亞用手指撫摸著項鍊,手勢也傳達了她的心意。

帕爾米賈尼諾以全身正面站姿描繪《安蒂亞》,這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肖像畫中從未見過。無論畫中女士是否真有其人,帕爾米賈尼諾都捕捉到一個逼真得像是從畫中走出來的真實影像。

蘇利館(Sully Wing

「那不勒斯在巴黎」的第二展區在蘇利館(Level 1)的小教堂廳(Salle de la Chapelle)舉行。

這裡布置了大量且多元的繪畫、雕塑、裝飾藝術品等,包括:提香(Titian)的肖像《教宗保祿三世與孫子》(Portrait of Pope Paul III and his Grandsons)、菲利波‧塔廖里尼(Filippo Tagliolini)最近完成修復、結構複雜的大型無釉白瓷(biscuit porcelain)作品《巨人的隕落》(The Fall of the Giants),以及富貴華麗的《法爾內塞珠寶盒》(Farnese Casket)等重要藝術品。

菲利波‧塔廖里尼《巨人的隕落》,1785年及其後數年完成。無釉瓷器,法布里卡‧費迪南德亞製造。(公有領域)菲利波‧塔廖里尼《巨人的隕落》,1785年及其後數年完成。無釉瓷器,法布里卡‧費迪南德亞製造。(公有領域)

《法爾內塞珠寶盒》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極為珍貴的裝飾品之一,與金匠本韋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為國王法蘭索瓦一世(King François I)製造的著名「黃金鹽罐」(golden salt cellar )齊名。

《法爾內塞珠寶盒》由喬瓦尼‧貝爾納迪(Giovanni Bernardi)和佛羅倫斯銀匠、切利尼(Cellini)的學生曼諾‧迪‧巴斯蒂亞諾‧斯巴里(Manno di Bastiano Sbarri),於1548年接受大收藏家亞歷山大‧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紅衣主教委託製作。

實際上,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絕大部分的重要收藏,來自熱衷藝術的紅衣主教和他的祖父教宗保祿三世(Pope Paul III)。保祿三世還曾委託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the Sistine Chapel)創作著名的溼壁畫《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

曼諾‧迪‧巴斯蒂亞諾‧斯巴里和喬瓦尼‧貝爾納迪《法爾內塞珠寶盒》,1548~1561年創作。(公有領域)曼諾‧迪‧巴斯蒂亞諾‧斯巴里和喬瓦尼‧貝爾納迪《法爾內塞珠寶盒》,1548~1561年創作。(公有領域)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王室和貴族流行委託訂製珠寶盒。通常以貴金屬鑲嵌水晶牌匾雕刻製成,多用作訂婚或結婚禮物。

《法爾內塞珠寶盒》展現風格主義的優雅、創意和精湛的工藝。最初用來存放珍貴的書籍和手稿,但在1565年,紅衣主教將之送給侄子的新娘,作為結婚禮物。珠寶盒以鍍金的銀製成,內外均有各種浮雕裝飾、青金石(稀有寶石),以及貝爾納迪所創作六個鑲嵌著神話場景的橢圓形白水晶雕刻。這些水晶雕刻牌匾的邊框以戰神馬爾斯(Mars)、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月亮女神戴安娜(Diana)和酒神巴克斯(Bacchus)等雕像裝飾。

寶盒上蓋的曲線與頂部斷開的山形牆(三角楣飾)設計,令人聯想到米開朗基羅的建築,蓋子頂部裝飾著海克力斯(Hercules)和象徵他的十二項任務的雕塑。亞歷山大大帝和法爾內塞家族都聲稱,自己是海力克斯的後裔,珠寶盒內部展示了亞歷山大的功績,與法爾內塞紅衣主教守護文化的事蹟。

古代大師的草圖原稿

蘇利館Level 2的鐘閣廳(Salle de l’Horloge)展示卡波迪蒙特博物館大型繪畫作品,與羅浮宮素描室(Cabinet des Dessins)的作品比肩展出。

多幅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的畫作,來自人文主義學者富爾維奧‧奧爾西尼(Fulvio Orsini),他也是法爾內塞紅衣主教的圖書管理員,在評估和收藏藝術家畫作上,非常有眼光。

展覽中最重要的作品,分別是米開朗基羅的《士兵群》(Group of Soldiers)和拉斐爾的《摩西與燃燒的荊棘》(Moses before the Burning Bush)。這兩幅草圖都是為了裝飾梵蒂岡而委託製作,許多學者認為,它們是現存罕見的文藝復興時期大師親手之作,非假助手之力。

拉斐爾《摩西與燃燒的荊棘》,1514年創作。炭筆、黑色粉筆、紙,以針刺細孔轉印。(公有領域)拉斐爾《摩西與燃燒的荊棘》,1514年創作。炭筆、黑色粉筆、紙,以針刺細孔轉印。(公有領域)

英文單字cartoon來自義大利文cartone,意思是「大張紙」。大張紙指的是全尺寸的草稿圖,使用炭筆或黑色粉筆描圖或是刺上細孔後,將構圖轉印到最終媒材像是畫布或溼壁畫上。

在拉斐爾精細的草圖《摩西與燃燒的荊棘》中,先知摩西靜靜的蹲在神面前。這幅構圖最後以溼壁畫,呈現在梵蒂岡赫利奧多羅斯室(the Room of Heliodorus)的天花板。赫利奧多羅斯室是教宗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的私人覲見室,旁邊還有三幅出自《舊約聖經》的故事。

拉斐爾《摩西與燃燒的荊棘》,1514年創作。炭筆、黑色粉筆、紙,以針刺細孔轉印。(公有領域)拉斐爾《摩西與燃燒的荊棘》,1514年創作。炭筆、黑色粉筆、紙,以針刺細孔轉印。(公有領域)

宗座宮(或稱使徒宮)赫利奧多羅斯室天花板溼壁畫,拉斐爾創作,梵蒂岡博物館。(公有領域)宗座宮(或稱使徒宮)赫利奧多羅斯室天花板溼壁畫,拉斐爾創作,梵蒂岡博物館。(公有領域)

拉斐爾與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並稱文藝復興三巨頭。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這兩位資深的藝術家,也深深影響了拉斐爾的藝術風格。跟帕爾米賈尼諾一樣,拉斐爾也跟隨父親開啟學習之路。當他搬到佛羅倫斯後,陸續受到了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啟發。

拉斐爾早期大型草圖的特點是,採用精確的直線線條描繪,而後來的作品則明顯受到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影響。正如《摩西與燃燒的荊棘》中所見,他對於人物姿態更重視運用像米開朗基羅的明暗(chiaroscuro)色調模擬技術(tonal modeling techniques),以及類似達文西的暈染法(sfumato)來繪圖。

展覽「那不勒斯在巴黎: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特邀展」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提高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的知名度。

造訪義大利的遊客會去龐貝城和旁邊的赫庫蘭尼姆古城(Herculaneum),但大多不知道那不勒斯還有這座博物館及其收藏的寶藏。展覽不但要消除大眾對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的陌生感,還要提供造訪羅浮宮的遊客,充滿興奮又多樣的藝術體驗,讓魚與熊掌兼得!

原文:Visiting Naples by Way of the Louv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延伸閱讀
威尼斯畫派提香 文藝復興第四傑
2023年07月20日 | 1年前
聖人頭上長角?
2023年06月08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