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躍進南國展 重現1920年代高雄

1920年代高雄港碼頭,壯觀的起重設備,還有鐵道以及工人自篷車搬運貨物至船邊情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1920年代高雄港碼頭,壯觀的起重設備,還有鐵道以及工人自篷車搬運貨物至船邊情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在高雄實施市制即將滿百年之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邀高雄在地文史工作者陳坤毅,以攝影中心所藏寫真帖為本,策劃「鏡頭下的躍進南國:高雄州拾影」線上展覽,寫真帖52張照片,分成5個主題,以詳實的解說詮釋影像內涵與意義,重溫高雄、屏東及澎湖的南國記憶。

1920年代高雄魚市場,為初代高雄魚市場的湊町本場影像,位於今濱海二路、鼓南街口南側靠近岸邊一帶,背景可見壽山南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1920年代高雄魚市場,為初代高雄魚市場的湊町本場影像,位於今濱海二路、鼓南街口南側靠近岸邊一帶,背景可見壽山南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高雄州轄下的高雄街1924年升格為高雄市,曾發行寫真帖紀念,攝影中心即典藏相關寫真帖一冊,共收錄52張照片,包含高雄州內各地(含今日高雄、屏東、澎湖等地區)的機關建築、市街景致、產業設施、自然生態和地方物產等內容。發行年代推定約介於1924年高雄實施市制之後,至1926年澎湖獨立設廳以前。

下淡水溪鐵橋,1911年起造,1914年初完工開通,為高雄與屏東間的交通要津,當時是亞洲第一長鐵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下淡水溪鐵橋,1911年起造,1914年初完工開通,為高雄與屏東間的交通要津,當時是亞洲第一長鐵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寫真帖中呈現100年前的南方港都及南部區域的建設與豐饒景象,如高雄港碼頭的吊臂及鐵道運輸作業影像,是全然現代海港進出口重工業機械化的景象。由上而下俯瞰高雄街(今鹽埕、鼓山、新興、旗津等區)的影像,亦為經規劃過後的現代市區景象。

1920年代高雄市街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1920年代高雄市街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高雄與澎湖因開發較早,清治時期的史蹟,如鳳山縣舊城址、澎湖文石書院等影像,亦一一羅列於寫真帖中。

左營鳳山縣舊城東門外景觀,城門樓採三川脊歇山式屋頂,有燕尾起翹。(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左營鳳山縣舊城東門外景觀,城門樓採三川脊歇山式屋頂,有燕尾起翹。(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清初設置的鳳山縣,縣治位於興隆庄(今左營地區),舊城歷經朱一貴、林爽文、蔡牽等事件而屢毀屢修。寫真帖中的鳳山縣舊城影像為其東門「鳳儀門」外之景觀,在日治時期即因其重要性被指定為史蹟而保留下來。

澎湖文石書院,除了登瀛樓建築,還可見左側昔日的書院頭門,以及後方的講堂空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澎湖文石書院,除了登瀛樓建築,還可見左側昔日的書院頭門,以及後方的講堂空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1766年創建的澎湖文石書院,命名來自於澎湖當地盛產的文石,此書院對澎湖地區文教的興盛貢獻頗大,後於1941年亦被指定為澎湖的史蹟。

高雄州在日治臺灣的五州二廳之中是最具有熱帶海洋意象的行政區,可以從寫真帖的影像窺知。從排滿鯊魚等漁獲的漁港市集、東港的魚塭、繁忙的高雄港碼頭、臺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紅樹林、棕櫚或椰子樹、細微到採用咾咕石作為建材的文石書院與高雄舊城建築,這些與「熱帶」、「海洋」相關的照片,在寫真帖中比比皆是。

典型紅樹林樹種,高雄內海海岸生長的五梨跤,常綠幹上長出氣根與支柱根,葉型寬大,具有胎生現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典型紅樹林樹種,高雄內海海岸生長的五梨跤,常綠幹上長出氣根與支柱根,葉型寬大,具有胎生現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鏡頭下的躍進南國:高雄州拾影」線上展覽,透過寫真帖豐富的影像,根據其內涵與特質策劃成「透視南國政經」、「展望南國天際」、「漫遊南國勝景」、「飽覽南國物產」、「走讀南國皇路」五個系列主題,帶領觀眾重返20世紀按下快門的那一刻。◇

延伸閱讀
台農巴西蛋錯標效期 遭罰30萬
2023年09月14日 | 1年前
久等了 壽山動物園12/16試營運
2022年12月02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