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碳大進補! 本土大型海藻量化

復育志工體驗。(海委會提供)
復育志工體驗。(海委會提供)

文/記者方金媛

海洋碳匯大進補!水試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建置大型海藻培育場,成功培育本土兩種大型海藻。量化採收海藻未來可高值化應用於食品、生醫、能源及環保等產業,提升我國海洋碳匯增量功能及海洋生態護育效益。

養殖在海洋人工表層藻場設施的長莖葡萄蕨藻。(國海院提供)養殖在海洋人工表層藻場設施的長莖葡萄蕨藻。(國海院提供)

碳匯是指可吸儲二氧化碳的載體,自然碳匯如森林、溼地、海洋生態系統等, 森林碳匯被稱為「綠碳」、土壤碳匯被稱為「黃碳」、海洋碳匯則是「藍碳」。普遍認為海洋是最大潛力碳庫。

根據國立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研究,藍碳生態系如紅樹林、海草床及潮汐鹽沼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比起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碳匯能力。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海委會從四年前開始盤點海洋生態系分布與估算碳匯能力,算出全臺現存藍碳量逾34萬公噸,並與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建立合作網絡,研擬推動將藍碳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公私協力藍碳復育。

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水產試驗所跨部會合作,在水試所建置大型海藻培育場,成功培育本土2種大型海藻。(國海院提供)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水產試驗所跨部會合作,在水試所建置大型海藻培育場,成功培育本土2種大型海藻。(國海院提供)

國海院長陳建宏表示,為推展「自然碳匯」,國海院今年與水試所跨部會合作,共同開發陸域大型海藻培育槽及本土大型藻種量化技術,提供穩定種苗來源,對海洋棲地復育及提升海洋碳匯能力有所助益。

陳建宏說,研究人員在臺灣南部海域採集48種本土種大型海藻,將新鮮藻體移至陸域水槽內培育及量化大型海藻。透過設計陸域水槽及改良藻種生產培育模式,穩定提供藻種來源予高值化循環應用。

澎湖海草移植水下作業。(海委會提供)澎湖海草移植水下作業。(海委會提供)

目前篩選出兩種本土大型海藻:長莖葡萄蕨藻(俗稱海葡萄)和粗龍鬚菜,適合量產。這些藻種在培育及量化過程中皆渡過夏季高水溫及鹽度變動大等不利培育的水文環境條件,經過一個月培育後的生物量變化,海葡萄生長速度最快,約增長9倍,粗龍鬚菜增長3倍。

另外,水試二號試驗船將大型海藻載運至臺灣海峽人工表層藻場進行培育試驗,現已在夏季高水溫環境中培育,量化的大型海藻未來將應用於海洋碳匯相關研究。◇

延伸閱讀
推動淨零 專家籲別放棄核能
2023年03月08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