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盤查 化糞池甲烷、滅火器都要算
國內鋼鐵、金屬等產業面臨歐盟碳關稅壓力,專家表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申報範圍目前僅包括直接排放、能源間接排放兩大類別,業者首先必須做好溫室氣體盤查,找出排放熱點後再設法減碳。以螺絲扣件產業為例,排放熱電主要是電力,占比約七成以上。
南臺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吳聰皓表示,並非所有溫室氣體都在控管範圍內,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規範,共有7種溫室氣體需盤查。其中,二氧化碳、甲烷分別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5%、15%,只要有天然氣、汽柴油、電力等能源消耗就會產生;其餘5種雖然只占排放量的10%,但其溫室效應卻是二氧化碳的上萬倍。
吳聰皓說,氧化亞氮常見於工業製程;而氫氟碳化物主要來自製冷設備,例如乾燥機、冷氣、冰箱、飲水機等,使用一段時間後都會有冷媒逸散。另外3種則只有在特定產業才需要做盤查與揭露,例如半導體製程會使用三氟化氮洗刻晶圓;有些用電量較大的重工業,可能會有超高壓變電設備,當中的斷路器會填充絕緣氣體六氟化硫。
溫室氣體盤查 類別一、二是未來碳稅基礎
溫盤就是要找出上述溫室氣體的排放源(熱點),並收集排放數據,尤其在溫室氣體盤查標準(ISO 14064-1)當中類別一(直接排放)、類別二(能源間接排放)的排放源,是未來要繳納歐盟CBAM碳關稅的基礎。類別一又可細分為固定燃料燃燒源、製程排放、移動源、逸散源;類別二則包含外購電力、外購蒸汽等兩種。
吳聰皓解釋,固定燃料燃燒源就是工廠鍋爐、緊急發電機等,且不同天然氣公司的燃燒低位熱值可能也不一樣,如果引用環保署資料恐無法通過查證。而移動源主要是指車輛,業者過去在總帳系統可能只會記錄汽柴油核銷金額,但現在起還須分別記錄使用量,建議可在總帳系統中備註;若是固定與加油站簽約,有月報表就不用一張張統計。
至於逸散源,就是所謂的化糞池廢水,計算方式是以整個工廠的年度總人工小時,乘上環保署提供的甲烷排放係數。吳聰皓表示,如果沒有實際的工時紀錄,也可以使用勞工局職災月報表的標準工時去算;有業者擔憂,若提供實際總人工小時,與職災月報表不一樣的話是否會被勞動檢查?他只能說目前沒有相互勾稽,這是常見的問題之一。
至於類別二的部分,吳聰皓指出,有些工廠的製程中會需要使用鍋爐的蒸汽,若本身沒有鍋爐就必須外購,在化工產業較多的桃園地區比較常見,所以那邊也有很多汽電共生廠;他也輔導過一間向大園汽電共生廠外購電力的廠商,其電力排碳係數大約是台電的兩倍,所以未來做溫盤的時候查證單位一定會問很詳細,來源不同的電會有不同的參數。
低碳生產淨零轉型 實務上或面臨困難
找出排碳熱點後,接下來就要設法減量。吳聰皓說,早期有些業者為了省錢,裝設的冷氣是從未見過的廠牌,溫盤的時候發現沒有任何資訊,除了可能很耗電以外,也無法計算冷煤逸散數據,但業者們總是說「還能用就繼續吹」。他認為,雖然更換冷氣是一筆錢,但換了之後可以節省電費、未來的碳費,可能2、3年就回本了。
吳聰皓提到,政府鼓勵業者在製程或是運輸階段,將原本燃燒天然氣、汽柴油的設備改用電力,因為化石燃料的排碳係數約為電力的4倍,現在有越來越多工廠改用電動堆高機,鍋爐也可以從燃煤、燒油改成燒天然氣,到最後使用電爐;但有業者向他反映,電動堆高機「比較沒力」、電爐效率較差,「雖然淨零碳排立意良好,但實務上可能有困難」。
由於政府推動六大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在能源部門方面要求逐年降低電力排碳係數,有業者認為,不必減碳、節電,只要等電力排碳係數降低就行。但吳聰皓提醒,政府第一期的目標是2020年降至0.492,但實際是0.502;且2021年不減反增,主因是核電減少、天然氣及再生能源也引發諸多問題;而2022年新低的0.495則存有爭議。
電價會越來越貴 學者:綠電更難買
「電以後會越來越貴」,吳聰皓表示,政府也鼓勵業者能源轉換,也就是使用「綠電」,例如裝設太陽能板自發自用,多餘的電還可以賣給別人增加碳權收入;反之,也可以向再生能源憑證中心購買憑證,一張是1千度電。但綠電是「大者恆大」,大部分的綠電都被台積電買走,中小企業若買不到綠電,只能透過「綠市集」集中媒合。
至於直接向再生電廠買電的廠商,吳聰皓提醒,要留意是否透過台電電網供電,因為台電電網中摻雜了火力發電、天然氣發電等,若沒有從源頭記錄買了多少電、實際送了多少電,就會一律被視為灰電。此外,現在有部分廠商會接到兜售綠電碳權的電話,聲稱未來可以抵碳費,但「外面看到的碳權幾乎都不能抵類別一、類別二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