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三國領袖峰會 學者:印太小北約成形

2023年8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中)、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左)在大衛營舉行領袖峰會。(Kent Nishimura/AFP)
2023年8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中)、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左)在大衛營舉行領袖峰會。(Kent Nishimura/AFP)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

美日韓三方領袖近日在美國大衛營舉行峰會所發表的三份文件,皆稱臺海和平對國際社會安全繁榮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學者分析,本次峰會宣告印太小北約逐漸成形,未來再結合印度、澳洲與紐西蘭之力,將對中共形成「合圍」之勢。

美國總統拜登於18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韓國總統尹錫悅會晤,在美國「大衛營」(Camp David)舉行領袖峰會,會中通過了作為三國合作中長期指標的「大衛營原則」,同意把安全保障合作提升至新高度。

國策研究院昨(21)日召開「賴副總統過境美國與美日韓峰會」座談會,邀請臺師大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所長郭育仁、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與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蔡書瑋等人與會,探討美日韓高峰會的影響。

范世平表示,從今年美、日、韓三國領袖的互動不斷,臺海和平都是各國關注焦點,不同以往在於,日、韓過去認為中共若武力犯臺,對自己沒有太大的影響,但近期思維出現轉變,認為中共若犯臺會先攻擊美軍在日韓的基地,癱瘓美軍或日軍對臺灣的馳援,韓國則是忌憚北韓會趁機出兵。

范世平認為,這次美、日、韓三國領袖峰會將使「印太小北約」逐漸成形、更為具體化,對中共將形成「合圍」之勢,尤其在美國總統拜登的斡旋下,日、韓捐棄歷史成見,形成合作,實屬難能可貴;未來如果再結合印度、澳洲與紐西蘭,將形成整體的防衛力量。

不過郭育仁認為,「印太小北約」的說法可能還言之過早,因為2024年還有美國大選、臺灣大選、韓國國會選舉與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加上當前岸田文雄與尹錫悅的民調都持續下滑,且日韓之間還有許多如核廢水、慰安婦等懸而未決的議題,國際關係之間還有很多變數。

他認為,明年最大的「黑天鵝」就是11月的美國大選,美國前總統川普有可能強勢回歸總統大位,他曾經喊出要顛覆拜登政策的口號,意味著川普一旦當選,目前美國所做的國際戰略安排,可能都會重新洗牌。

邀日韓高層赴美 專家分析原因有三

談到這次美國為何會特別邀請日韓領袖赴美召開峰會?郭育仁分析有三個原因,首先是美日韓在「展現態勢」,一方面對盟國,包含澳洲、臺灣、菲律賓傳遞強烈訊號,另一方面也對中共、北韓、俄羅斯釋放訊息,美國在軍事上隨時可以與盟國緊密結合。

其次是將美、日、韓三國的防衛合作重新橋接,郭育仁表示,早在2016年歐巴馬執政時期,美日韓三國就已經有三邊聯盟的雛形,但當時美日韓三國的軍事合作因故破局,所以這次是美國將過去的未竟之業透過大衛營來完成。

郭育仁表示,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意義,是三國面臨緊急狀態時的緊急磋商機制,代表美日韓認為中國周邊的安全局勢非常惡劣,所以三盟國相互之間必須知道目前周邊局勢的戰略判斷,並進行戰略準備與緊急狀態時的應變機制,一旦朝鮮半島、東海、臺海或南海出事,美日韓才能進行緊急應對。

日韓矛盾未解 恐成三國合作破口

董思齊分析,美日韓峰會走上制度化後,這次是拜登上臺後首次邀約日本、韓國領袖到大衛營召開會議,雖然是重大突破、能進一步對北韓與中共提高嚇阻力量,但與此同時,北韓、中共甚至是俄羅斯,勢必將針對美日韓的集體行動做出定性與軍事行動回應。

他表示,出於種種原因,韓國內部仍有不要過分刺激中共、也不要過分相信日本的內部情緒。同時相較於美日兩國,韓國更容易受到來自北韓與中共壓力,因此一般認為,韓國比較容易成為三國合作機制的破口。

董思齊說,目前韓國仍對韓日歷史問題與日本核汙染廢水排放,有很大的內部抗爭,而尹錫悅若在明年4月的第22屆國會選舉中,無法帶領執政黨獲得勝利,後續勢必將影響到美日韓峰會的成效,以及原本對區域安全預期的效應。

董思齊表示,美日韓安全機制變得更加明確,若軍事嚇阻力量不足的話,短期內將引發區域內的軍事較勁與競賽,而中共外部軍事威脅加劇,再加上臺灣有心人士操作的「引戰論」,恐怕會影響臺灣民眾捍衛主權的民心士氣。◇

延伸閱讀
【九評之一】2 評共產黨是什麼
2023年08月18日 | 1年前
美日韓大衛營峰會五大焦點
2023年08月18日 | 1年前
取消